职业院校如何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 闫芳芳
[导读] 一所职业院校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进来
 
        闫芳芳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要:一所职业院校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进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这对于所有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从两个部分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1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
        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中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最紧迫问题。
1.1中观问题
1.1.1学院
        学院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由谁来培养?高校的不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理科院校(如北大),它培养的是用以科学研究的科研人才;工科院校(如清华),它培养的是用以工程设计的工程人才;高职院校(如宁职院、川财院),它培养的是用以技术应用的技术应用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应用知识和走上职业岗位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
1.1.2教师队伍整体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布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认定标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行业职业道德与素养、行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职业技能指导人员的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
        现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从企业引进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缺乏实践的场所和时间;兼职教师存在弊端。
        那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是:1、提高熟悉,更新观念,加强指导。学校领导班子必须统一熟悉,树立新的用人观念,本着“不唯我用,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对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做出整体规划,并督促实施。在指导“双师型”师资规划和培训时,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即以高职教师的职业分析能力为前提,一方面对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关的职业、行业能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对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能力进行分析。据此制定具体的、明确化的能力标准,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2、加强治理,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聘任兼职教师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组织专家对兼职教师进行面试、试讲、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的考核,并加强兼职教师的治理。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严格外聘教师的治理制度,严把关、重考核。二是要建立外聘教师信息网,扩大外聘教师的选择范围,择优录用。三是外聘教师一旦上岗任教,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磨合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参加实践锻炼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动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 微观问题
1.2.1 每门课程改革
        高职培养目标的特点是:人才规格的技术技能型、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和职业岗位的定向型,为了适应这一特点,课程改革注重“三突出”,形成高职课程的特色。公共课开发突出多层次。公共课开发可以分为知识层开发、能力层开发和素质层开发。注重了这“三突出”,那么久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本段。在公共课教学中,对课程内容可采取“多定性少定量,多讲应用少推导,多自学少讲解”的教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人”的位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应注重现场教学,注重“真刀真枪”,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先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理论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获取感性认识后,再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1.2.2 每位教师
        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做事。在做事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到了知识,这是真正的“好课”。高级的好课,不是教师“讲”得如何好,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好。正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级统帅的标志。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
2 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知识与技能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传统课程教学一直遵循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导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这样的课程教学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本课题的研究的启示是课程教学应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
2.2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合作的机会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很难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整个课程教学程序都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自身的意思、思维设计好的,但最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和行为个性化的发展,使学生逐渐对实践教学失去兴趣,这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也可看出,所以我们应该把课程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2.3 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不仅涉及数控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掌握。以体育与健康课为例,平时上课自选项目进行练习的内容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在课外,或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中考察学生的耐力、团队协作、自主动手的能力等,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等各种形式,增强对学生学习考核的整体性与科学性。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各种训练目标,设定相应的评价分值,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进行科学、客观、整体的评价。
        作者简介:闫芳芳,女,四川成都,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