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特殊学生的积极关注及其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 穆越
[导读] 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过多的关注于品学兼优的学生

        穆越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150010
        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过多的关注于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重视。就象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都喜欢美丽的面孔一样。而对于特殊学生则相对有所忽略,没有太了解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这样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为了迎接2020年9月10日的第三十五个教师节。今年九月初的一堂四年级的计算机课上,我要求同学们编辑排版一篇短文《献给老师的歌》,也可以自己编写几句送给老师的祝福和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完成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同学把短文改成艺术字的形式并且换成了漂亮的颜色;有的同学把几幅漂亮的插图放在文章里,使得整篇文章图文并茂;有的同学则写出了自己对老师的满满的祝福的话语。学生们完成后,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编辑好的文章上传到教师机,我给全体学生展示并进行点评。这下可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大家纷纷举手回答:“老师,31号机已上传;老师,18号机已上传;......”我逐一给大家展示并且进行详细的点评,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大屏幕上、出现在每个人的显示器上,都异常的兴奋,大声地嚷嚷着‘这个是我的’,生怕别人不知道。课堂气氛热情高涨。
        这时,走过来一名男同学,很淡定很恳切地对我说“老师,你看看我的,35号机”。我打开了他编辑的文章,突然间我被“钉住”了,通篇文章都是对老师大不敬的难听的话。我马上关掉了文章。告诉他下课留一下。工作这些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让我异常地震惊,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做出这样的事情,而他还那么地从容呢?我很疑惑?
   下课后,我把他叫了过来,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我想知道背后的原因,促使他这么做的后面的驱动力是什么?我也很平静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孩子回答地非常简单“好玩”。课间时间短暂,我也只能进行了简单的说服教育,禁止再犯。第二天在科代表的带领下,这个孩子来到我这里向我鞠躬道歉了,我也表示原谅了他“以后好好的上课,可以给你真正表现的机会。”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有了一些反思及感悟。
一、特殊学生同样也需要关注,而且可能需要更多
        孩子都希望老师能对他好,希望老师能关注到他。孩子们展示着各自的优势项目来获取关注。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孩子甚至特殊学生也有得到关注的意愿,在他们获取关注难度比较大的的时候,就有可能采用比较极端的方法来获取关注。
        上述案例中这个男孩他采取的方式就是比较极端,但不得不承认他成功了,他的目的达到了,他获得了额外的、更多的,我对他的关注。
        首先,我把这名同学的座位调到了第一排,紧靠近我并且我一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再有,每当上课布置任务后,我都看看他的情况,及时给他指点纠正,完成好了以后把他的作品给大家展示,让同学们评论一下,说出优点缺点,最后我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稍微点拨一下,就能完成任务。

每当展示他的作品的时候,我观察到他的那种满足、成就感浮现于眼角、眉梢,就好像他已经完成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第五个理论--自我实现一样。真的就象有的教育专家介绍的那样,当你及时适当地肯定表扬一个孩子,给他一个正向的鼓励与鞭策,他会做的更好,也会更努力。另外我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孩子在我讲课的时候,很愿意配合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堂表现积极。就好象物理定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一样,我对他认可,他同样对我认可,这可能就是赏识性教育的精髓吧。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依旧对这个学生关注有加,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个孩子的进步,我只是期盼着这个进步能持续的时间更长久些。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我也期望他的这份热情能从我这里作为起点慢慢地延续到其他学科,更期望他的这份热情在他稚嫩的身体里燃烧起来,完全从本质上彻底发生化学变化,真的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一个优秀的人才,那他的人生将发生天翻地覆般的转变。不但如此,这更会有利于报效社会与国家。
二、尊重学生,保护好他的自尊心不受伤
        学生的心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碎。而且真的碎了,就很难再愈合。心理咨询里有一条原则就是充分地尊重来访者,尊重是心理咨询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必要条件。同样道理,教育的前提也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他才能亲近你,而不是远离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案例中的这名学生在课堂上,众目睽睽之下敢于宣扬自己写的东西,敢于诋毁老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对老师有怨?有恨?积压在心里难以释怀,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就不计后果地释放出来了?
        我理解的是应该有老师没有做到尊重这名学生,而且比较严重地伤了他的自尊心,并且还可能是不只一次。当孩子多次受到老师及家长不计后果的批评后,当孩子的自尊心多次受到严重的打击后,其实孩子是很受伤的,他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既然这样也就不用那么辛苦去做了,便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若这个时候再没有得到一个温暖的关怀,再没有一个好的疏通的渠道,那么就有可能发生上述这名学生做出的这种非常规的事情。这完全可以看做是受伤以后的一种报复,一种反击,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样才得以达到内心的某种平衡。这名多次受伤的学生慢慢炼成了大胆的熊孩子,这也可能是受到创伤后的强烈反弹。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漠视或嘲讽等不良方式的对待后,感到自尊心倍受伤害。但与老师相比,学生处于弱势,他们不象案例中的学生那样做出另类的事情,他们拿不出更好更有力的办法,他们只能选择不学你教的这科了。通过放弃这科的学习这种方式来回击老师,来表达对老师的蔑视。通过这样方式,来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虽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做,自己损失更大。
         更为严重情况是,社会上会有这样一些事例,有些内心脆弱的孩子做出的更极端的事情如:离家出走、更严重的跳楼自杀等。我想发生这样的事情原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样的。倘若来自社会各层面对孩子的尊重是充分的,对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得好好的,是有一些可能避免这样的惨痛事件发生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的第四个需要就是:尊重的需要。无论长幼、男女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个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共同需求,谁都不能忽视。
        在对待学生方面,尤其是特殊学生。在尊重对方的大前提下,积极、正向地予以引导和关注,使他们自觉地产生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那学生们的进步则是超乎我们想像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