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闵德艳
[导读] 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教育工作充满了未知的考验

        闵德艳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尾 516600)
        摘要: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教育工作充满了未知的考验,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教育工作需要新的应对措施,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也应不断改变模式以及方法,深化了资助育人的工作内容内涵,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工作体系以及路径。本文从当前基于精准扶贫的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思想意识,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受资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教学;应对措施
一、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在改变,我国的扶贫事业不断发展,在扶贫与教育工作结合的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也不断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1]。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发展现状如下:首先,在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资助育人工作以学生的成绩和在校表现来选择资助育人的对象,使其他学生参与度低,获得感低。其次,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指导。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的理念以及工作模式不够新颖,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资助育人工作的体系也无法与精准扶贫结合在一起,精准扶贫的效果不明显。最后,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缺乏系统化培训。资助育人的师资培训、资助育人工作理论指导、资助育人的场地扶持等方面的指导服务投入还远远不够。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资助育人管理条例,但不够具体、不够细化,在具体资助育人工作中管理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使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机制混乱,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惩奖制度的缺失以及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也都是影响资助育人制度执行度的因素,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也可能使管理制度难以落实,资助育人管理机制不能发挥其作用[2]。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职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是所有活动的主体,但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的资助育人管理条例也缺乏对学生的实际人文关怀,资助育人管理注重于对资助进度等内容的控制,要求资助的进度服从于学校制定的管理条例,将会对其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也影响了受资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对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培训
        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都缺乏系统化的培训,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不高,资助育人的管理部门未能与时俱进,难以和精准扶贫的政策相结合,难以接受新式政策方针的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会降低年轻且富有创新力的管理人员在工作时的积极性。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资助育人管理条例,不断落实管理制度
        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受资助学生对于资助育人的态度,关注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教师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参与度。完善资助育人管理体系的内部监管能力,落实管理条例机制,提高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资助育人体系应该富有人文精神,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以发挥资助育人体制的根本作用,使贫困学生在高职院校中顺利完成学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3]。
(三)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系统化培训
        资助育人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资助育人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应用技能,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就应该对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管理基础知识,提升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提高其监督意识。
(四)组建专业团队完成资助育人工作和项目管理
        组建专业团队完成资助育人工作和项目管理,设置不同的团队职位,分工合作为资助育人项目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能培养资助育人的创新思维,增强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完善,促进了团队合作的协调工作,对于整个资助育人项目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4]。这是对传统的资助育人模式进行了创新,提高了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
四、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构建路径
        第一,制定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培养方案是关键工作。在制定过程中,专业负责人成立专业的团队,组织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调研、方案论证、修改完成。在资助育人工作培养方案的计划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增加学生的体验感。第二,构建专职扶贫资助管理的团队:专职扶贫资助管理团队由校内专任教师、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两部分组成,形成充满活力和特色的专职扶贫资助管理团队。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专职扶贫资助管理团队的责任意识。第三,优化教育资助的方式:根据精准扶贫政策发展的实际以及趋势,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扶贫资助管理模式。最后,在高职院校的扶贫资助管理体系中工作的团队教师以及团队学生,不仅应该拥有专业化的扶贫资助项目的管理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扶贫资助管理应用技能,提升资助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监督意识。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在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的落实需要更加关注,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工作是也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通过良好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可以使受资助的学生形成了正取的道德观、职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社会上将会发挥更多的正能量,促进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水平,深化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改革,对学生整个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晨曦.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4)
[2]黄涛.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
[3]辛自强.林崇德.创新素质培养的建构主义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06(5):5-8,21.
[4]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作者简介
姓名: 闵德艳,出生年月:1990年5月,性别:女,民族:汉族
籍贯:贵州瓮安,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职务:辅导员,研究方向:教育学、高校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