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心教育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 刘丽红
[导读]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人员,

        刘丽红
        (河北省省直机关第八幼儿园 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摘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人员,在专业性教育思想上、教育水平上、专业知识上等方面所具有的且不断完善的持续过程。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终身学习,在应用实践中强化自身教学素养,还需要在相应的基础础教育阶段时刻保持明确信念,养成专业成长的好习惯。如以童心恒固为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始终充满童心,合理发挥情感教育价值,更好的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关键词:童心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重要性
前言:
        以儿童的心理视角来反观教师教学思想,不但可以让教师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适宜自身的教学风格,还可以使教师在关联的专业化成长提升中拥有明确的前进方向。为此,强调幼儿教师具备“童心教育”理念,不单单是要求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趋势,将其与自身的教学展开相互结合,还要求教师自身保持童心,让自身的知识教学全程贯彻深厚情感,使教育与情感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一、强化童心教育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性
(一)引导幼儿教师不断完善教师身份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幼儿教师在现如今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实际路径,也是幼儿教师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毕竟,“教师”二字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双向关系,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共同存在、互为表里的发展关系。只有孩子们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身心融合为一体,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教师才可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化教师。为此,要想探析“童心教育”与“专业化教师成长”的实质关系,我们就需要认识到以“童心教育”为依托的教学,用来激活孩子们的兴趣点与思考力,本身并不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契合的教学过程中综合发展,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师由“教书匠”发展为专业教师的根本。
(二)促使幼儿教师正确定位发展目标
        教师要想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实践探索进行科学设计,就离不开有效的“童心教育”,在童心内化中贴近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幼儿的实际心智发展情况。毕竟,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但包括对学前教育知识的熟悉掌握,还包括教师的幼儿管理、师生互动、自我反思等,是基本知识素养与教育教学素养的总和。为此,只有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才能从节点性的局限教学转型为流动性、成长性的不断延展。让自身与幼儿一起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教学反馈在不同阶段明确不同自我定位,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制定出短期细化的成长目标以及长期专业的成长目标。
(三)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从毕业走出学门到进入实际的工作岗位,成长为专业的幼儿教师,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且长期实践的过程。为此,幼儿教师要想有意识的增强自身发展责任感,就需要有阶段的、分层次的优化自身发展内驱力,确立明确的事业志趣。“童心教育”恰恰就与此相关。站在教师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化成长往往意味着幼儿教师“日趋成熟”的状态,在一定时长的教学经验累积后,自我完善意识降低,不自觉的在与幼儿互动中自上而下。而“童心教育”则是让幼儿教师始终以幼儿的视角感受世界,在实际的生活细节中发现真、善、美,让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幼儿相关,时刻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影响幼儿,做好幼儿引路人。
二、通过童心教育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措施
(一)童言童语,释放童心
        儿童经常能自然的表现出真诚、善良、公正等特质。幼儿教师则是经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应保护的这些外显特质。

因此,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专业化成长不仅要求教师尊重幼儿,还要求教师以“童心”为主体,倾听幼儿的实际心声,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教“真”、教“好”。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幼儿教师释放童心,从最基础的童言童语切入,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让幼儿在平时的教学互动中,愿意向幼儿教师畅所欲言。幼儿教师则是尽可能保护好这份童心,面对参差不齐的幼儿始终充满爱心,平等、尊重。如: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国王选择没有种出花的孩子当国王,且高兴的把他抱了起来,就是因为只有这个孩子最诚实,因而得到了国王的喜欢。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学来鼓励幼儿讲真话,肯定幼儿的难能可贵。长此以往,幼儿与教师建立和谐师生互动关系,也能让幼儿教师在良性关系建构下,始终带着爱走进幼儿心灵。
(二)童真童趣,激活童心
        一个始终保有良知的好教师,会懂得应该要爱学生。一个始终精巧聪明的好教师,可以知道怎样才能爱学生。而一个始终充满童趣,富有童心的好教师,则是可以以学生的心理去明白学生,体悟自己爱学生、懂学生的幸福之处,并深层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爱的回应。因此,幼儿教师要想收获有益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就需要切实激活自身的“童心”,以幼儿的眼光看待幼儿,在平时的幼儿教育中,通过直观的肢体行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爱”,如:与幼儿说话时,除了基本的微笑与温和语调,还能够主动“蹲下来”平时幼儿,用朋友聊天的语气询问幼儿“想不想一起去春游、去生态农场、去拔草除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与自身一样的活动之“趣”,在基础的情感记忆中记住幼儿教师与自身同步的体验经历。以此通过“童心教育”凸显幼儿教师的“童真童趣”,并让幼儿教师借助精彩的幼儿活动为幼儿留下珍贵记忆。
(三)放飞想象,点燃童心
        只有幼儿教师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的理解幼儿,走进幼儿。而幼儿的童心几乎与幼儿该年龄段具备的天然想象力直接相关,推动幼儿不断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想通过“童心教育”强化自身的专业成长,在这一角度而言,就是要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压抑幼儿“玩”的天性,并注重自身在幼儿的“玩”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即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幼儿玩,陪幼儿玩,明确“玩”的目的,在带着幼儿一起玩的过程中玩出新境界。既使幼儿受益良多,也使自己童心尽显。例如:在幼儿时期常见的游戏教学中,以“蚯蚓”活动为例,童趣化搭建“玩”之情境,让幼儿真实接触小蚯蚓,然后在“蚯蚓游戏”中发散想象,领悟幸福。
(四)家校配合,发展童心
        “学中玩,玩中学”,无论是展开有效的“童心教育”,还是直接着眼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最根本的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在永葆“童心”的同时,重视家校合作对于幼儿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使用亲切、温和的语气与幼儿交流,与家长互通,用诚挚、真实的态度建立沟通话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走进幼儿,并将幼儿在园的真实情况告知家长,使家长在不断的教育启导下,认识家庭教育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实际影响,积极与幼儿园一起合力教育,拥抱“童心”,充满活力。例如:教师在游戏时间倾听幼儿生活烦恼,关爱幼儿,走进幼儿,以“童心”对“童心”。
结语:
        综上所述,做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不但要求幼儿教师能以“心”换“心”,在深入幼儿集体的过程中,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要求幼儿教师在专业性的成长规划中,富有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始终对教育教学充满热情。只有这样,“童心教育”的本质才能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实效贯彻,成为助力幼儿教师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根源动力,让幼儿教师拥有至善至美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胡迪波.新样态学校理念下的“童心德育”体系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0(12):20-22.
[2]龚怡.让童心与诗意齐飞——关于儿童诗教学的几点体会[J].大众文艺,2020(04):233-234.
[3]王甜甜.贴近童心  快乐教育——试论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实践运用[J].科技资讯,2020,18(05):132+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