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 陈涛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641100
摘要: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提升教育效果,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主要的基础课程,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心理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高中的心理健康课并没有很好地开展。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及时的心理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监管力度,保证心理教育的开展,学校要经常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建立完整的心理教育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满足公众的心理服务需要,各个阶段的学校都需要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实践找到最有效的策略,探索创新新型的教学方法,发现过去工作开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并积极解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1.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只是流于形式,由于高中面临着更强的学习压力,学校也面临着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自己都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有些学校将心理教育和思政工作混为一谈,就当做是完成了心理教育工作,更有学校干脆就放弃了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即使有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渠道,学生大多也不会去寻求帮助,学校也不会真实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1.2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能够从网络上非常容易地看到鱼龙混杂的信息,如果正确的运用网络,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对学习和拓展眼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一旦没有正确使用网络,不会辨别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这些庞大的信息量很有可能超出他们处理的能力,所以,学校一定要对学生有及时的引导,教给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告诫学生网络非法外之地,让学生在能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心灵不受蛊惑和伤害。
1.3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不足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前,要先对教师群体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让教师具备强大的专业能力,才能在面对学生时能够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发现学生目前思想状态有问题的方面,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同时,由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很多教师自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所以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要适当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用请相关专家来讲座等方式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并同时做些教育培训工作。
2.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2.1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
只有具备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进行。科学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其中的每一环加以调查和监督,帮助学校完善教育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让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不再是一个摆设,而是能够切实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们进行正确心理状态的引导。对于教师,要完善心理教师的任职资格制度,增强对心理教师的考核,保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辅导能力,从源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适当进行心理教育培训,让这些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并可以给予基本的帮助。
2.2丰富心理教育活动
除了开展心理教育课之外,学校也要进行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例如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知识讲座、线上课程等,学校之间可以利用网络更加方便的交流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听取专家们的见解,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会等。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沙盘游戏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表演心理剧等团体活动,促进学生表达自己,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的思想情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也要对学生投入足够的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并给予引导。也可以建立家校合作体系,学校与家长同时对学生进行观察,共同商讨对策,在课上课下都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一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结束语:
在进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监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家鹏.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19, (10):33-35.
[2]朱海,王昱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