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李娇
[导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

        李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65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促进了古代教育悠久历史的发展,同时造就了一批古代著名思想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传统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也对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探寻其时代意义和思想精华是提升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传统教育、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问题,教化大众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教育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国家服务,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养士之风。不同的思想家均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想,著名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庶富教论,认为只有在人口充足,人民富裕后,唯一的大事就是发展教育事业,主张仁义礼信,重视家庭人伦和社会道德以此维护社会稳定。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超脱,表达了自由主义倾向。法家思想以严峻的法令维护社会安定。从古代封建教育到近代教育再到现代教育的改革,那么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变革,教育变革,不断去除封建,去除读书与做官的禁锢,他们的思想也在不断演变与改进,他们的某些观点也并不适应于新时代的今天。但是,当我们回顾文化历史,我们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继承了传统文化精华,并且有创造性的运用,使教育不再沦落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气象,成为教人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生活,促进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因此,探寻传统教育思想以期发现其内在价值从而推动现在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述   
        中国传统教育起源于先秦时期,这种传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实践的传播。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就产生了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就有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原始教育为我国教育实践奠定了基础。二是学校制度的传统。自原始社会末期学校萌芽之后,经历了从官府之学到诸子之学的过程,“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在这个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已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西周末年天子失宫,学在四夷导致官学衰微,进而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突破官学中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藩篱,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促成学校教育独立自由发展。打破学在官府,礼不庶人的局面,推动学术文化向民间转移,这使得中国古代教育真正的完成了独立化和专门化。私学兴起,形成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三是教育观念与思想的传统。先秦时期即是中国教育产生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之一,诸子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齐国的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议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对我国高校办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儒墨道法教育思想特点与现实意义
        这一阶段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有儒,道,墨,法等四家,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不是私学第一人,但是是规模影响最大的人,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他的主要思想有:1、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进步。2、性相近,习相远的个体作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3、为政以德的社会作用。儒家政治思想倡导忠孝仁义,推行仁政德治,教育本身就是政治工作,以教化民。4、学而优则仕与君子儒。

主张做官与学习紧密联系 ,打破贵族世袭的时代意义,将学习与做官相联系。5、建构起了第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以仁,礼为核心,以孝,忠为基础,学习文化知识是为德育而服务,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中国传统教育区别于西方教育重要特点。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思想中将人口,经济和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他认为,在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德教化,以礼安邦,治理国家、安定社会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作治国安邦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其意思是:建立国家、管理人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化老百姓形成良风美俗,必须抓教育。教育的作用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时至今日,德育依然是在国家治理中摆在首要位置,教育成为兴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路径。

墨家学派通过对儒学的借鉴和吸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重视文化的传承。但与儒家的人文知识和道德内容不同,他强调的是科技知识的传授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兼士人才。
   道家创于春秋末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 。遵循道法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无为这一根本法则,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总规律,总法则,自然才是完善美好的,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提倡不言之教,贵师善教,培养逍遥人格。但道家这些教育思想与人类文化内在价值以及文化生命发展是相矛盾,相冲突的。
   法家发展了荀子人性恶,韩非的人性利己说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无法达到自觉为善,因此认为道德教育没有用,需用高压的法治手段,提倡法制教育。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管理模式,废除私学,推行法令,统一思想。
        秦就采用了法家的思想治国,实施了极端政策-焚书坑儒达到大一统,但未能适时变更统治政策,致使灭亡。汉,唐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重振儒术。由于儒家教学目的观和教学内容观,非常适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帝国法家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应当时文化的需要而被确立为主导地位。因此,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需符合时代背景需求。
三.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教育管理的影响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但其存在消极避世,幻想倒退,这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矛盾。儒家的仁礼德育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但封建的礼仪三纲五常已经不合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仅仅靠道德教育也是注定失败的。法家教学思想不能成为主流已为秦王朝的灭亡所证明。
        综上所述,各学派教育思想在特定的时代发挥着其特有的重要作用,形成独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仁礼”管理思想对当代教育管理提倡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要求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成为主导地位。道家的“无为而治”在今天的日益月新的科技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应当顺应规律,使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轻松、自然、民主宽松的校园管理环境。学校教育应重视隐性知识和隐性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不言之教。法家“以法为本”思想对今天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的法治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法建立组织机构,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重势用术,使“法,势,术,人”相结合,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效率。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缺失法制教育,一味的强调德育,当遇到现实问题与道德相冲突时,学生和老师内心充满矛盾造成言行不一。因此学校教育管理应集各学派之优势,提倡人治与法治相结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加强法制教育,健全管理制度。重视人的个体化发展,又重视个体的社会化。

参考书目:
《教育管理学》--黄崴
《中国教育史》--张传燧
作者简介:李娇(1990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衡阳,职务/职称:在读生 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