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康广学
[导读] 积极推进“全纳教育”,让每名残疾学生均可以接受到合适的教育,

        康广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中心小学  553523



        摘要:积极推进“全纳教育”,让每名残疾学生均可以接受到合适的教育,落实重度残疾儿学生“送教上门”工作,是发展与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渠道。一方面能切实提升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一方面是改善及保障残疾人民生,着力弘扬“传播大爱、尊重生命”观念的体现。对此,本文通过调查法、访谈法等,从送教工作中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且推广运用到各级各类学校,旨在为需要送教的学生提供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送教上门;重度残疾学生;实施路径;分析

引言:所谓“送教上门”,其主要指的是教师到难以达到课堂的重度残疾学生的住地,以亲自上门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家便可以接受正规的专业教师的特殊教育。由此可见,“送教上门”是确保重度残障学生有效接受教育的重要路径,更是对我国现代特殊教育的补充,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光荣使命。
一、简析送教上门基本原则
(一)普特融合
        其指的是普通教学活动与特教活动有机结合,引导普通学校教师进行常规教学活动,让具备接受普通教学内容能力的重度残疾学生,享有普通教学的相关教学资源,至于针对较差接受普教能力的重度残疾学生,接受特殊教育教学。因为特殊与普通教学内容存在差异,所以形成的效果也各不一样。对此,依据重度残疾学生的体质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才会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医教结合
        其指的是依据重度残疾学生客观的残障缺陷,借助康复、医疗以及教育等训练,针对其开展后天的补偿与补救服务,尽可能减少缺陷造成的各类问题。关于送教上门,首先送教活动的核心力量是特教教师,其次依据相应的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普通教师、康复人员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有关医疗康复手段不断改善重度残疾学生的身体情况,依托普通学校教学,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借助特教教学,增强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技能、知识,能力。
(三)互联网资源共享
        通过构建微信群、QQ群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用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及方案等相关教学内容的传输。与此同时,作为送教组成人员也能在此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定期探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计划方案。
二、简析上门送教主要过程
        第一,送教对象评估。送教团队需要针对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主要包括学生的心智、病情以及反应能力等,从而全面掌握家长的期望与康复教育需求,然后再评估学生的康复教育能力。以科学评估诊断学生实际残疾情况、怎样开展康复训练。与此同时,和家长合理商议送教的内容、时间以及家庭需要配合的相关事项。


        第二,教育资源整合。对于学生的残疾以及家庭情况,由小学教师、特教教师、康复员等组成层次化、立体式送教队伍。安排专门的特教老师针对小学教师、康复员进行关于特教知识的培训,而且要科学制定康复与教育计划,普通学校教师和特教教师应该入户,针对学生接受教学的效果展开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学与服务计划。
        第三,以通信技术处理难题。教师可通过微信群公布教学评估最后的结果,充分了解教学问题与结果,从而及时调整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教师可借助微信等指导学生家长通过手机拍摄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视频与图片,以此提供给教师以及康复员进行评价反馈。
        第四,学生及其家长心理梳理。学生的残疾状况不可避免会为家庭造成负担,主要包含物质压力与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心理会形成寡言、孤僻等性格。基于此,康复人员及教师应针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心理安抚[1]。另外,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在家庭康复训练方面给予家长帮助和指导,用家庭资源及其他本土资源进行认知教学,生活自理训练。
三、简析提高“送教上门”学生素质的相关路径
(一)因人施教
        依据送教上门学生特征设计“送教上门”阶段的课程,比如包括康复训练在内的实施方式、内容,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侧重点在于康复训练、生活语文以及生活数学等方面教学。科学安排学习活动,确保每名学生每周可以享有不低于180min的辅导及训练。对此,各校可依据重度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特殊教育教材或者是运用“送教上门”校本教材,适宜特殊教育的互联网课程资源。此外,强化残疾学生的文化服务,确保他们的人文化权益,深入挖掘残疾学生的艺术潜能,以艺术呈现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二)多元评价
        全面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将挖掘学生个性发展潜力与培养目标作为基础,明确多样化评价内容,通过发展性评价基本原则对学生每一方面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具体评价中需要遵守激励性、发展性以及补偿性评价等相关原则,让重度残疾学生可以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三)创设环境
        利用好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现有教学设施,以此为接受“上门送教”的残疾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校方需要积极为家长提供有助于参加学校教育的基础条件,强化互动交流并在“送教上门”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重要作用,进而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合力[2]。
结束语:基于“全纳教育”观念,通过“送教上门”对特殊教育工作加以补充,这也是“四位一体”特教体系的一个不容或缺部分。教师需认真对待送教上门工作、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强化督导评估,做好重度残疾学生的教育、康复以及职业技能教育,从而保证重度残疾学生能享有公平接受教育权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特殊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沈玉林.送教上门:怎一个“送”字了得![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12-13.
[2]王成柱.我国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01):117-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