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光
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榴花小学 121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的作用被教育界广泛地认可。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三观的树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学校需要采取恰到好处的措施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提升小学德育的教育水平。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学对策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教学对策
引言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小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品质关系着未来我国的国民素质。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班主任需要认真思考在德育教育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指导我们开展好德育工作。
一、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犯罪年龄低龄化已经屡见不鲜,如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并不少见。在2021 年3月4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对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因严重刑事犯罪,情节恶劣,应当负刑事责任!正所谓,民之所呼,法之所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思!学生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缺一不可。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学校教育才是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主要阵地!
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同时还要以正确的思想方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就小学生而言,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仍不成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德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这样的例子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现象的发生与缺乏德育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学校教育的过程要坚持教育和育人的有效结合,将“人才培养为基本任务,将德育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摆在中心环节,在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到德育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德育”和“智育”的双收,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的落实。就德育本身而言,它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政治方向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着眼于政治思想和道德两个方面,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质量、教学效果,他们必须学习如何更好地执行德育任务,以辅助其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集体建设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的班级故事经验交流研讨等针对性强、涉及面广的活动,都可以系统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学校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开辟德育实践的新路径,以各种活动促学生健康成长、以持之以恒滋润学生德育发展。可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教学对策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教师整体德育和教育水平。
一般而言,大多数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早期阶段,容易受到各种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尊重老师,巧妙地学习老师的言行,并故意模仿老师。因此,班主任的言行总是会影响学生。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时,班主任应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规范学生的道德操守,并致力于发展班级内的各种小组活动和创建优秀班级。对于小学生来说,上学的时间很长,大部分的上学时间与班主任紧密相关,因此,老师的道德观念和实践活动与学生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实践德育工作,小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成为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好榜样。
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常见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德育工作是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班主任就会忽视德育本质,认为德育工作只是走过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德育工作方法落后。不少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都是运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对德育的正确认识。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如果教师只重视理论内容讲解,那么学生将难以形成深刻认识,进而造成德育工作形式与内容都落后的现象。再次,德育工作有待落实。德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是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德育工作缺少针对性,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德育工作较难,小学生较难理解德育内容;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讲,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进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学校在考试阶段往往会暂停德育课程教学,其他课程取代了德育课程,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后,缺少专业的德育师资队伍,小学德育课程基本上都是由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执教,班主任往往因过度重视教学成绩,时常轻视了德育课程的教学,兼任教师缺少德育课程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较差。
三、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学对策
(一)拓宽德育教育渠道
在教育发展的全新时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需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直观性、超越性的特点以及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融入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地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德育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得德育教育的效果可以得到最优化,达到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目的。此外,学校可以搭建相关的网络平台,广开言路,充分采纳家长、社会、学生自身的建议,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为一体的德育教学模式,帮助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相比其他理论知识而言比较零散,构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为了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在其他课程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让德育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应该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还需要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生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扩宽德育教育的渠道,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日常细节,潜移默化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学生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起,不断完善,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小学班主任要注重从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循循善诱,不断渗透,通过做好一件件小事,不断积累,使学生养成优秀的个人品格。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见到教师和长辈要问好,与同学交谈时要文明得体,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学会认真倾听。同时,对于学生窗口抛物、乱扔垃圾、吐口水等行为,班主任要及时制止,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公德意识;在举行升旗仪式等群体性活动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遵守秩序,听从指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主任还要纠正学生的仪表仪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学校和班主任应该齐抓共管,定期进行个人卫生检查评比,引导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多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都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结束语
十四五规划已经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德育工作者当然重任在肩!在小学阶段开展好德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有效的德育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体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也要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所以,小学班主任需要肩负起这一职责,认识和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德育工作,以此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进而达到提升小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强.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J].天津教育,2019(15):34-35.
[2]梁卫南.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19(15):192-193.
[3]黄晓燕.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对策[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5):165.
[4]牛见芹,杨本民.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9(14):116.
[5]刘娜.对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9(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