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吴世林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当前特殊教育的办学模式已经逐渐成熟

        吴世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中心小学  55352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当前特殊教育的办学模式已经逐渐成熟,但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由于一些儿童由于病情比较严重,或具有高度残疾不能自理,无法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就读,如自闭症或其他特殊疾病等。因此,为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够接受教育,尊重其自身受教育的权利,对特殊儿童的“送教上门”应运而生。本文将以“送教上门”为研究主题,探讨“送教上门”教学方式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实践探索

        前言:“送教上门”是我国当前对一些无法自理的重度残疾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在2017年,我国教育部第七部委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对送教上门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现阶段各地政府与教育机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已经逐渐重视,有效途提升了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儿童由于自身具有高度的残疾或精神类疾病,无法脱离家长的陪护,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在当地开展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升特殊儿童的知识水平以及与社会的认知。
一、规范送教对象的选定程序
        由于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相对起步较晚,“送教上门”方式的实践教学经验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制定“送教上门”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应当以“家长自愿、无偿教学”为教学计划的开展基础,并且根据家长意愿、儿童自身的残疾情况,筛选“送教上门”的教学对象[1]。其主要程序为:首先,特殊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将自身的送教上门需求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其次,相关部门对该家庭以及儿童状况进行实际考察后,对其进行审核与筛查,最终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关教师创设符合儿童成长需求的教学计划,方能够进行上门教学。如此,可有效确保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符合特殊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提升上门教学的实效性。
二、保证教学计划的全面性,提升学生均衡发展
        学校在开展“送教上门”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体系与内容的全面性。首先,教师在课余期间应当进行对特殊儿童家庭进行定期家访,提醒监护人对特殊儿童的日常教育与学习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其次,在为特殊儿童制定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应当与监护人对儿童的病情以及自理能力、智力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刻的探讨,最终创建出符合学生成长的教学计划[2]。如面对自闭症的儿童,教师应当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儿童的患病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自残或伤害他人的倾向,在了解完毕后,教师应当以最基础的知识教育以及逻辑思维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自身对社会以及基础知识的认知。在面对智力发育正常,但由于疾病或其他偶然性事件导致的高度残疾的孩子,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根据其年龄开展基础教育,且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儿童自身的身体状况,筛选学生能够独立操作或完成的才艺,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才艺展示,或通过才艺能够赚取相应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依赖他人的经济窘境,使残疾儿童能够身残志坚地参与社会生活。
三、提升“送教上门”的师资力量
        在开展送教上门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当确保上门教师的自身专业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如此方能够使“送教上门”的最终教学质量得到良好的保证。因此,在进行送教上门前,学校应当对送教上门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深刻掌握不同疾病的儿童的成长特点以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并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一些由于残疾而无法走出家门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最终创设出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计划[3]。并且在进行送教教师筛选过程中,应当选择具有一定才艺以及高素质的教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拥有充分的耐心与责任心,并且在进行特殊教育的同时,可为特殊儿童带来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其带来丰富的文化活动,使特殊儿童亦能够参与到正常的文化活动。
四、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送教方式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学校的“送教上门”方式应当及时创新与优化,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以科学信息技术为教学媒介,开展全新的“送教上门”教学方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高频率的义务教育。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录制相关教学视频,为特殊儿童打造网络课程,使特殊儿童能够随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教师可与特殊儿童进行视频教学,通过视频与其进行沟通,可有效解决送教时间短、频率低等问题。
结束语:综上所述,“送教上门”可有效体现教育工作者对特殊儿童的尊重与关爱,有效帮助由于自身身体或智力存在缺陷而无法接受教育的儿童,接受正常的素质教育,填补其内心的空白。因此,学校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引导学校全体教学人员都能够参与到“送教上门”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教学能力帮助特殊儿童家庭,最终创设温暖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华清, 肖庆.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的问题及对策[C]// 荆楚学术(2020年2月). 2020.
[2] 李红梅. 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 中华少年, 2020(12).
[3] 石润泽, 兰继军.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中的心理服务研究[J]. 昆明学院学报, 2020(2):63-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