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婷
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数学就如同一个多面的魔方,互为整体却每个面都有着各自的颜色,通过一次次的旋转组合,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奇妙色彩。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自由探索、应用实践等各种方式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基于核心经验,巧妙运用,使幼儿能够在正确的引导和发展之中,享受数学领域学习所带来的奇妙体验!
【关键词】核心经验、数学领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一、材料——是构建兴趣城堡的基石
(一)运用材料的重要性
对于学前教育时期的幼儿,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新颖、有趣的材料和教具,不但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材料和教具的选用尤为重要。在运用上,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要求,运用一些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和教具,让幼儿急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二)材料选用的阶段性
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材料的选用上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一特点。比如:数学领域的学习主要是幼儿认知的一个过程,皮亚杰把幼儿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对于我们学前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处在前运算阶段。在前运算阶段的划分中又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孩子主要是以象征和直觉来帮助学习。所以我们在材料选用时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班我们多运用些,形象可爱、造型美观、颜色鲜艳的,简单的可操作材料。中班阶段,在小班的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些逻辑思维性强一些的材料,也是难度的一个递进。大班阶段,就要进入基本的数的运算阶段,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去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分阶段、分内容、分层次地递进学习,帮助幼儿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材料操作的多变性
分类、计算这种比较枯燥的数学概念变成造型新颖的教具,既好玩又好学,则更能让孩子们接受,探索不一样的玩法,更是幼儿大胆创新的表现。比如:“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就是一个“一物多玩”的典型, 夹子可以根据颜色的匹配来操作夹子和模板,还可以根据数量对应来操作,同时还可以根据简单运算的结果来操作。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利用造型各异的动物模板,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来进行身体部位的添加和排序等等。小小的夹子却可以创新出各种玩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造这些可变材料,并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注重材料的延续性
幼儿数学领域的学习,其实就是串联和融合的过程,在保证幼儿基础性的前提下,去创新和发展。图形之间的联系、圆形和半圆形之间的转变、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区别、奇数与偶数、排序与对应……这些看似复杂的概念,其实都隐藏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材料包罗万象,让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所在,从生活中收集的材料,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培养幼儿用数学的眼光去了解生活、去诠释生活,去帮助幼儿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二、疑问——是打开发现之门的钥匙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是数学领域学习的关键。疑问是探索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3—6岁的幼儿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新鲜,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问?设何种问题?……让幼儿自己答疑解惑,发散幼儿思维,千方百计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根据所看产生所想,大胆积极地发问,努力地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去寻求答案。多鼓励幼儿问“为什么?”激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让幼儿从不敢问变为敢问,从不会问变为善问,让幼儿自觉参与到学习的情境之中去。
就拿对“5以内序数的学习”为例,我创设了“去做客”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不同动物的家中去寻找“序数”的规律。在每个小动物的家中贴上多幅图片(每幅图片上有5只相同的动物,其中一只动物的颜色不一样,在每幅图片中的位置也不一样)。活动开始时,我带领幼儿们开始“去做客”。到了游戏场景中,我并没有急于发问,而是请幼儿去喜欢的小动物家坐一坐、玩一玩,去发现隐藏的问题。果然,有的幼儿发现动物家的位置不一样?动物的颜色和身上的序号不一样?在发言中有小朋友说小熊的家排在第一,有的却说排在第五。我就进行设疑:为什么小朋友的答案不一样呢,小熊家到底住在哪?通过这样的设疑,诱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把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再请幼儿自己进行答疑解惑:原来是小朋友们数的方向不一样,从左往右数小熊的家排第一,而从右往左数小熊的家排第五。
随后我又让幼儿对图片进行仔细观察,去发现图片中的不同之处,以及相同的规律所在,并让幼儿对这些小动物们进行排序,通过按序号的排队,巩固5以内序数的概念。通过幼儿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从质疑到解疑,从探索到实践,扩张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引导——是探索道路上的灯塔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善于观察,不但要了解幼儿现有的学习特点,还要了解其发展的速度和规律以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据,制定方案和策略,对幼儿进行重点指导。尊重孩子,适时引导,帮助其拓展视野。
幼儿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他们能积极反馈出我们教学上的不足,帮助我们去发现自己学的薄弱之处,教师要善用这面镜子,帮助自己去衡量思路是否正确,方法是否适宜。让更多有效地“教”,帮助幼儿更好地“学”。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教”与“学”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作为当代的新教师,我们要告别单纯填鸭式的教与学,去运用自己的“巧思妙想”,培养出“思维创新”的孩子们。让幼儿在“集合与模式”、“图形与空间”、“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的数学魔方中,去旋转出属于自己的一个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邵瑞珍著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刘克兰著的《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研究专辑.幼儿教育[J].2016年
201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