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范雪莉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范雪莉
        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既能快速学会语文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就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情境教学
        新《课标》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教学正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45分钟的短暂授课要求教师必须以课程要求达成度、学科素养体现度、师生互动思维深刻度、良好的预设生成调整能力、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度等几方面作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评判标准,以此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 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会对认知活动起积极促进作用。文学即人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优秀文学作品,含有最能产生共鸣的情感,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进入下一阶段发展区。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校中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老师做准备,不能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如果老师在知和行相分离的情境中教授知识,知识就处于惰性的和不被使用的状态。这就要求老师发挥创设情境的作用,让知和行统一于情境中,使学生在行中知,知中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语言情境教学法可以成为知与行的桥梁,实现知行合一。
2 创设实践情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实践情境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任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正确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生活积极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的同时,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4]。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时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公园进行游玩,让学生在户外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感受能力和观察能力,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主题仿写诗歌。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告诉人们,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理解和发展,并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


3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具有一定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是对表面文字进行推敲和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乏味、枯燥,而且无法真正理解课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角色扮演,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依据课文内容中的人物要求扮演相应角色,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在学习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文本时,就可运用此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切的文本情境中,以唤起学生表演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同时,身为课堂主导者的我们,则应在一旁给予学生适当指导和帮助,以让学生正确把握各个人物角色的语言、性格和动作特点。
        比如,基础模块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一篇古典小说,它的文字不像白话文那般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就将这篇课文的相关情节编排成了一个小型短剧,短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设有固定台词。在课堂上,我选取了几名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让他们对短剧中的人物进行分角色扮演,如林冲、陆谦、李小二、高俅等,于是,在我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发挥下,这个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角色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林冲的逆来顺受、小心谨慎,陆谦的阴险狡诈、自私自利,李小二的疑虑警惕、谨小慎微等。这样,既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各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本篇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获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4 通过语言创设良好的情境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所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让学生们头脑中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枯燥的语义代码。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去看,声情并茂的语言,能够更好的将学生们带入到一定的情境当中,让学生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文章描写的景色近些动人,但这些内容只通过教师单一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们感受与体会到的,教师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去拨动学生们的心弦,促使学生们在内心产生共鸣。
        比如在《雨巷》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感受这篇文章当中蕴含的首诗美、意象美、意境美,在导入的时候,我利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力求将学生们带入到一个非常优美的情境当中,“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独自撑着油纸伞游走在这条寂寥的雨巷中,那摇曳在烛光里的细雨,仿若午夜软软的耳语,丝丝敲进了我的心里。”通过这样一段优美的语言,将学生们带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更好的促进学生们对于文章情感的理解。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魅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地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整合现代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引进音乐进行有效的渲染,将教学内容跟实际生活关联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涂晓霞,李利器.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J].现代阅读,2014,22(06):187-188
[2]魏学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8,5(12):341-3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