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其精准帮扶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陈品坚
[导读] 当今教学阶段逐渐落实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要求

        陈品坚
        藤县第五小学 广西梧州 543300
        摘要:当今教学阶段逐渐落实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设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中有学习阻碍,无法高效获取知识的学生,但是学困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转化变成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文根据当今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作出具体分析,并结合精准帮扶理念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精准帮扶
教育阶段的难题就是学困生的问题,学困生可以影响教学评价的综合指标,降低升学率,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预期目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就是将学困生转化成优秀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发挥自身的价值,全面的获得成绩和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应当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选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特点,积极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首先,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耐心差,学习时往往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当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无法结合自主探究的方式,灵活性的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导致学习效果差。其次,低年级学生无法对语文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内容单一,学生很难在这种阅读教学当中获得学习的体验,导致产生厌烦心理,很难形成学习的动力。再次,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并不是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由于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导致的。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识,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但到了下课时间就十分好动,这些学生难以掌控自身的学习状态,缺少自控意识,学习中有着随意的态度。因此,这三点内容在长期的学习当中,很容易使学生转化为学困生,出现学习焦虑症,总体来说都是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无法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会产生学习的压力。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的积极影响对于孩子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当今的家庭教育中明显存在着众多问题。首先,很多家庭对于学生无条件的溺爱使学生产生了不服管教的性格,由于家长的顺从,孩子无法专心致志的学习,会出现开小差,注意不集中的现象。其次,家长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疏忽对孩子的重视,甚至有的家长过于严格或者放松,孩子出现了逆反心理或者形成了冷漠懒散性格。过于严格和过于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来说,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再次,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容易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一定的创伤,出现心理偏差,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愿意敞开心扉,也会使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境。最后,家庭环境过于嘈杂,光线过于阴暗,没有轻松的学习氛围,都会加重学生的压力,产生负面的学习体验。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较小,很多学生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这对于教师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学校如果缺乏硬性条件支持,如缺少图书馆,阅览室等浓郁的学习氛围的场所,学生也很难在学校中获得思维的启迪。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伴随着任务繁重的语文作业,教师如果只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不对学生完成作业时产生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指导,那么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中获得自身成绩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照顾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法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重学困生的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精准帮扶策略
精准帮扶理念的产生是基于当今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困生问题,且学困生越来越多的现象。应用到教学领域,要设置精确的帮扶计划,从小抓起学生的学习问题,减少小学阶段学困生现象的出现,因此,基于这种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完成学困生转化工作。
(一)激发兴趣,让学困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依据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际教学当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减轻对学习的厌恶和懒惰心理,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并以这种求知欲作为推动力,不断地在教学当中主动学习。教学当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产生对内容的兴趣,自主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播放小蝌蚪的图片,并结合视频的方式作出蝌蚪长大的动态视频,学生能够在这种直观化的教学中产生兴趣,激发好奇心,教师随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多个画面,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思考童年生活当中见到的小蝌蚪是如何长大的?学生产生联想,更好地为教学提供基础。基于对学困生的重点培养,学生也会在这种直观化的教学当中清楚的认识到这是小蝌蚪,教师做出提问,小蝌蚪生下来就没有见过妈妈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呢?设置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困生在彼此的合作交流当中形成学习思路,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深度理解课程内容,从而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中转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问学困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是否见过小蝌蚪呢?这种提问的环节减少了课堂缺少亲和力的问题,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学困生能够避免紧张尴尬的情绪,充分的启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的回答问题,并勇于积极参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学困生学习需求的帮扶计划,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这对于学困生转化的效果来说是十分明显的
(二)关爱学生,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往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应付作业敷衍了事,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学困生缺乏自信心,在教学当中,教师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关爱导致的。这将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要想使学困生获得进步,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建立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自信,不因学生的成绩差歧视反感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家校同心,相互协作,助力前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因此,家校协作在教育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学困生的家长,应当在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困生,不要用过多的抱怨和指责去批评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逐渐的产生自我怀疑,久而久之的对学习敬而远之,更不能因为孩子学习对孩子大打出手,这样只会让孩子逐渐产生厌学心理。作为学困生的教师,教学当中应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找准造成学困现象的原因,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精准帮贫计划,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困生问题是教学当中需要首先的解决问题,能够直接关系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具体教学当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精准帮扶计划,完善教学模式,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全方面的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相如.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J].学周刊,2018(13):91-92.
[2]江瑞峰.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点滴[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2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