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十四节气民俗体验揉合幼儿教育点燃自信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 杨丽葵
[导读]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和伟大发明

        杨丽葵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幼儿园,广西  南宁    532700)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和伟大发明,其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保留下来的珍贵财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智慧的成果,彰显着中国人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至今仍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二十四节气活动,对提升幼儿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都具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幼儿体验
        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习俗、农耕时令、节气时节、饮食健康等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接触自然和运用自然规律实现更好生活的有效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许多人忘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与意义,相当多的人已经无法完整的记起节气内容,在这样环境下,幼儿对节气的认识更是很少、理解的也很模糊,忘却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多次重要论述。因此,挖掘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教学价值,让幼儿在节气中体验民俗魅力,提升幼儿的文化自信,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幼儿教育中揉合二十四节气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2016年11月,我国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园应当利用传统节日,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节气是大自然发给我们的消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用二十四节气记录时令节气,从每年立春开始直至大寒结束;在古代,不但官府用来参考发布时政措施,我国广大农民也依靠节气指导农耕作息和日常生活,经过对漫长岁月的总结,中国人民掌握了在什么节气做什么样的措施来使农业和生活变得更好的本领。
        幼儿阶段是好奇心、探知欲时期,非常适合开展二十四节气民俗体验教育活动,借助孩子对各种气候条件与生活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知识本能和体验自然规律的渴望,从而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与伟大成就,促使孩子形成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开展二十四节气教学活动,是有利于促进幼儿文化体验和加深传统文化热情的重要意义。
        二、二十四节气在幼儿教育中应具有的特点
        (一)整合体验性
        二十四节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在开展民俗活动时,必须注重于自然和生活实践,加深幼儿对节气的认识,深刻理解并热爱大自然。在设计民俗内容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运用,挖掘节气中蕴藏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自主思维感知能力,达到陶冶情操、增强自信的作用。
        (二)分层递进体验性
        实践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法,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同样离不开实践。在活动中注重启发幼儿实际经验,引导幼儿观察和学习,整合预设、观察、实践等方式,让幼儿体会到节气的魅力,增强对节气教学过程的体验感。例如:在开展主题“冬天的节气”时,结合本土环境、活动内容,挖掘立冬、小大雪、冬至、小大寒这些节气的异同点,让幼儿在递进的节气中体验了文化的具体概念与立体印象。
        (三)实际操作体验性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科学是在探索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的异同和联系过程。而二十四节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与科学、民俗、气候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表现在温度上:大小暑、小大寒;有的表现在物候上:惊蛰、清明;有的表现在季节上:立秋、立冬等。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操作体验相结合,把节气的特点和幼儿生活经验与常见的内容相结合,提高节气在集体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性。


        例如:在开展节气“夏至”中,从语言上让幼儿知道“夏至”的含义,并布置亲子活动--采摘薄荷,通过亲子活动体验,丰富了对“夏至”节气的理解,促进家园共育的实际操作体验性。
        (四)趣味体验性
        二十四节气不但与农耕劳作和季节气候相关,同时也有各自的来历与传说。因此在活动中要注重提高趣味体验性,广泛收集节气背后的故事和传说,不能采取为了教学而枯讲故事的方式,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运用童趣的语言和贴近思想来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节气的实际成效。
        例如:在开展节气“惊蛰”中,先让幼儿理解“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惊醒了蛰质在地下的小虫,“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的起源与来历,在不改变故事本意的情况下,再适当地进行文字压缩和转换童趣语言行为;同时,对故事传说资源进行筛选,采用合理的改编;由于各地方对不同节气的传说五花八门,因此,我在素材选择时注重突出教育意义和文化元素,让幼儿体验节气故事带来的趣味性。
        (五)兼容开放性
        我国有关节气诗词歌赋、民俗言语、故事传说等丰富多彩,在活动中要注重教育的兼容开放性,尊重幼儿的不同个性,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让幼儿在知识实践化的感知中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节气活动的开放性。
        例如:在开展节气“芒种”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带领孩子去野外发现“芒种”的特点,引导孩子用表达、采摘、拍照等形式,记录自然环境的变化,并利用网络和本土民俗教幼儿背诵时令歌谣、节气诗句等,加深幼儿对节气的印象,兼容了节气活动的开放性。
        三、二十四节气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二十四节气活动应当贯穿整个幼儿教育周期,贯穿全年教学计划,按照幼儿年龄阶段形成结构化、体系化的活动课程,提高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幼儿传承文化自信。
        (一)节气活动目标与内容的探索
        开展节气教育与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在活动内容上,要根据节气和季节的交替,科学选择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构建节气教学体系。
        例如:可将二十四节气课程按季节设立“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风瑟瑟”“冬日暖阳”四个不同主题,使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学习目标紧密关联起来。
        (二)节气活动氛围和环境的探索
        开展节气活动时,可以利用艺术作品对班级环境进行布置。例如:在教室的墙饰上展示幼儿捏活的小蜗牛,在走廊中悬挂幼儿制作的云朵、雨滴、雪花等,营造随处可见、随时可玩的节气教学环境与文化氛围。
        四、结论
        历时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教学实践体验,传统民俗文化已经融入于幼儿园教学课程中,从实践层面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加深了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增长了阅历与知识,点燃了幼儿探索二十四节气民俗优秀文化的成长自信。
参考文献:
[1]赵玉洁. 例谈二十四节气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 2019(22).
[2]涂远娜. 基于文化传承背景的幼儿园节庆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039(007):216-217.
[3]安娟.“二十四节气”融人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9, 000(012):21-23.
[4]梁欣.对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中的思考[J].散文百家(下), 2018(2).
[5]党爱杰.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实践研究[J].动漫界:幼教365, 2019, 000(044):P.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