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卿
张北县新盛小学 076450
摘 要:小学数学学习也要与劳动教育相互渗透,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在生活与学习中,劳动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劳动的教育引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举措,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下的教学中,学生的劳动意识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以便更好对学生加以引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劳动教育的隐性以及显性资源,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以及内容,获得劳动素养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开展农业活动,通过劳动我们的工商业也得以高速发展,同样,通过劳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科技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如何对学生加以劳动教育的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知晓劳动的魅力,借助数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劳动。
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实际上教材中就已经出现了数学文化的内容,例如小学 一年级上册的“古人计数”中,就提到古人是如何用数字记录劳动 结果的,教师在进行此类数学知识背景铺垫时,要从劳动的角度 向学生传授知识诞生于思考,向学生介绍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 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向学生植入劳动创造智慧的理念,从而让学 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正确看待劳动和学习之 间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人”,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劳动对我们的生活以 及发展所带来的重大作用与影响。如何在数学的教学中涉及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值 得当下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当下的教学发展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 生的成长起到的是一个基础铺垫作用,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
二、通过数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知识,也要让学 生适应外部社会环境,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构建社会实践经历的 有效措施,只有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劳 动的辛苦以及不易,从而通过直接性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劳 动观念。
2.1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不可否认的是,数学知识也 是由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教师可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我们不难发现,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自古代开始我们的祖先进行计数时采 取的是结绳计数,由于劳动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结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 要,因而会出现了数字;接着由于数字量的增多,出现了加减乘除法,更好的帮助 人们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的发展历程是从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但是也可以 说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人类在当下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 动,在劳动过程中彰显出来人类的巨大智慧,通过此类知识的讲解既能够帮助学生 学习到数学知识,也能够渗透相关劳动教育。
2.2通过劳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 进行相关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切身体会到 劳动者的辛苦,从而能够直接的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相关数学教学中进行劳动 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自主问题的解决,在这个劳动 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对于数学问题,如何更 好的利用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下工作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劳 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近距离的接触到劳动的魅力,数学知识与劳动相结合能够很好 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各种活动,以便 更好的进行社会生活,因此通过劳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 的。
2.3引导学生感悟到劳动创造美 热爱劳动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将数学的特殊之美与劳 动教育带来的美相结合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劳动中并且取得成就,获得他人的 肯定。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 上的满足。劳动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行动上的体验,更多的是带来了心理上的美 好,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及时加以关于劳动知识的教育,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展开劳 动,优化自身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劳动中感悟到劳动创造的美好体验, 能够加深自身的劳动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起到的是引导的作 用,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数学的知识学习中感受到劳动创造的美。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对于劳动的热爱,实际上也是一种优良品质。数学有其特有 的自由思考以及创造之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 一定的精神满足以及愉悦感,通过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自信。在 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设计与欣赏”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 观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之 上,学会理解空间概念,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基于这些基本的图案 进行再创作[2]。教师也可以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思考生 活中见过哪些类似的形状,而这些形状又以什么样的物品功能呈 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际上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用这种 熟悉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数学与劳动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在,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 民族服饰中的图案,观察这些图案的图形组成,让学生充分感受 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坚韧的优良品格,以美作为共通点,重点让 学生分析图形以及图案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为了增加学 生的实践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增加小小设计师这个环节,让学 生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设计图形并涂色,创造出独特的图案,这种 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一种劳动,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挑选出 自己更善于创造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并掌握基本的平移、旋 转、对称概念。这些教学引导以及实践始终没有脱离认识图形这 一教学主线,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各个角度切入观察、分析、设计, 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数学之美,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智慧创造的 愉悦。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让 小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观念,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和素养。在传 统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劳动渗透的环节,实 际上只有将劳动教育和日常教育进行融合,让教育的点点滴滴都 能够实现融会贯通,才能够真正帮助个体构建更为全面的素养, 塑造有知识、有品行的个体,促进个体身心平衡,从而获得更为广 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13):19-21. [2]王海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 子杂志(学生版),2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