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王琳琳
[导读]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王琳琳
        贵州省遵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563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化学教师来说,不仅要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实验技能和化学思维的训练、解题方法的指导,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挑重担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  德育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各地分步推进和实施,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着眼于立德树人,推进课改工作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此,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做法与粗浅体会。
        一、在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宏观辨识是指学生能辨识学习或生产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元素组成以及所属类别,观察这些物质的颜色状态、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现象;微观探析是进一步研究物质构成微粒的种类、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特点等。在教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时,让学生观察一定条件下物质及其变化,不仅要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观念,还要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解决生活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了金属的知识就知道怎样鉴别真假黄金;学习了过氧化钠的性质就知道“吹气生火”和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所需氧气制备原理相同,在这样的教学中无形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防止上当受骗的意识;学习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自然而然会想到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学生是主体是内因起主要作用,教师是外因起引导作用。有时德育教育只是一两句话,却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德育的渗透只要有机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落实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如何让我们希望的新物质生成或多生成,不希望生成的物质少生成或不生成?怎样让化学更好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为此,我们要弄清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化学变化的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进行的限度及能量变化,从而调控化学变化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这些都涉及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在对《盐类的水解》进行教学时,学生在此以前学习了平衡状态的特征与移动原理,知道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是水的电离平衡被弱电解质破坏,促进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导致不同的盐溶液呈现不同程度的酸碱性。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体内也存在类似的酸碱缓冲平衡体系,保持身体健康要注意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从平衡移动角度思考,经学生思考自然会明白需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搭配饮食才能保持人体内酸碱平衡、身体才会健康。再比如我们冬季用煤或炭火取暖时要注意些什么?跟学生讲清煤气中毒的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气跟血红蛋白结合都是可逆反应。此时学生立刻明白通风的作用实质是增大氧气的浓度,有利于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

像这样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还体会到化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在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钱物丢失
        化学教学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指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不同的教学内容需建立不同的模型,然后运用这些模型解释化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根据钠与水反应时“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进行有关推理:由“浮、熔”可推知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且反应放热;由“游”可推知有气体生成;由“红”推知有碱性物质生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思考,生成的碱是什么?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碱是氢氧化钠,再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可知钠原子失去电子,只能是氢原子得电子(水中氧元素为-2价,不能再得电子),生成的气体只能是氢气,不可能是氧气。再比如根据乙醇的分子式推理乙醇可能的结构为CH3—CH2—OH或CH3—O—CH3,由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可知碳氢键可能不与钠反应,而金属钠与水反应可推知氢氧键可能与钠反应,再让学生做钠与乙醇的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得出乙醇含有羟基的结论。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思考当你们的钱物丢失了应当怎么办?教育学生平时说话要有理有据、不能妄加推测,信口雌黄容易引发矛盾。
        四、在落实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和环保理念
        现行的高中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叙述过于完整的风格,在许多实验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现象、解释与结论,而是以问题或填空形式呈现,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改变学生实验“照方抓药”的局限和学生思维惰性。如在SO2的性质教学中,学生往往分不清SO2的漂白性与氧化性。老师可现场演示实验,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SO2通入溴水溶液,SO2通入品红溶液色。这三个实验褪色原因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褪色。可是对于后两问,学生分歧严重:有学生提出是因为SO2具有漂白性,有的说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怎么办?让学生实验:取SO2水溶液于试管中,加溴水溶液观察现象,加热,学生大悟SO2具有还原性使溴水褪色;取品红水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硫并观察现象,然后加热再观察现象。学生明白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且漂白是可逆的。老师继续追问:生活在如何处理燃煤的产生的SO2?硫酸厂排放的气体中含有SO2,如何处理?如果排放不达标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厂家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这些问题答案简单,引导学生学有所用的教育价值却很大。教学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教师通过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很有必要适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法制意识渗透。??
        五、在落实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近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明显增加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真实情景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方与化学有关的试题,这样的试题在向大家传递重要信息: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非常重要。例如在进行“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时,教师可用两张幻灯片向学介绍侯德榜先生的生平事迹,侯德榜学习勤奋而且热爱祖国,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美学习。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业救国的实践中。在外国封锁下,他潜心研究,终于发明著名的“候氏制碱法”,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为祖国获得了荣誉并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将这样的史实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这些德育资源,利用好它们既达能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努力做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