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蒲静玉
[导读] 健康是每个小学生都需要达到的基本素质

        蒲静玉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镇五渠小学
        健康是每个小学生都需要达到的基本素质,也是体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学风的关键。只有心理阳光、健康的学生才能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时期,这段时间形成的习惯,自我意识、价值观、世界观都很有可能成为该学生以后人格的核心。为了不妨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任务又能将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究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做好铺垫。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一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来源愈加广泛,不同的社会诱惑都会干扰到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小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心理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必然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1.以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影响学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师给出一段话:“要记住 ,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对于榜样具有崇拜作用。优秀班主任应具有较高的观察力、不骄不躁的稳定情绪、良好的自我意识,在学生面前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为小学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好铺垫。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切实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生活与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学生面前树立典范,塑造良好的正面形象,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格魅力上的支持。


        2.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救室环境的布置,以教室环境为载体,充分发挥其“洞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完美教室里快乐地学习、成长。在布置教室时,让学生做主任,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每位学生为美化教室出一份力,也能让教室表达学生的心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另外.班级文化切忌照拟照抄,要引领学生根据本班实际,制定适合本班的班名、班徽、班风、班训、学风、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级目标等,要体现出本班的特色。还要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黑板或白板,定期更换各种主题,如,展览主题、节假日为主题,还可以设置图书角、艺术角、表扬栏等,让学生在融合、宽松、激励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宽容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行。
        3.开展各种活动,增强班级凝棄力
        在班级活动中适时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玩-玩等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主动接受教育,使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挖掘。在少先队活动中,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主题活动,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体验做父母的辛劳;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林园缅怀烈士丰功伟绩,让学生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借助具体的情境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降低心理防御水平。充分体验角色情感,从而自觉地开放自己,在班级拓展训练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同学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班级研学旅行活动中,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与焦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家校合力共育,携手助力成长。
        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班主任要想游刃有余地管理好班级,就要灵活地采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亲子活动、家访、家长课堂等多种途径,这些途径都是促进家校沟通的有效策略,如采用召开交流式、培训式、体验式、研讨式、亲子式等方式的家长会,与家长一起携手引导孩子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良性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再如定期召开家长课堂,可以是班主任给家长上课,也可以是家长给学生上课。
        4.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做出更多的预防性措施,防患于未然。在课上,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现出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使课程内容更加接近于学生实际。班主任需要在课上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对于未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筛选,最大限度地保证班级学生都能够在健康教育上获取益处,实现小学阶段的健康成长。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