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与综合、中学历史学科渗透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荆雯
[导读] :站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内涵的更高立场上

        荆雯
        济宁教育学院 , 山东省济宁市272000



        摘要:站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内涵的更高立场上,如果能从学科素养、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资源等方面深入挖掘学科渗透教学的内涵和功能,无疑会成倍增加各个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实现多学科的“双赢”,促进我们的教育对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学科渗透;教学效益;新视角
        在学科渗透教学中,我们真正应该注意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中,我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学为教育服务。任何一门专业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丰富知识、开拓人的智慧、启迪人的精神、提高人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心智、培养人的素质、展示人的风采、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础,这才是        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目的。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微积分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修身养性,逻辑修辞使人严谨雄辩,学的人都成了人物。”
但是,学科渗透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简单罗列、交叉和叠加,而应该有一个新的视角——即在追求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内涵的前提下,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教学育人功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试图从学科素养、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资源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准确的思考,更全面地探索历史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从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内涵的高度提高学科渗透教学的效益!
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学科素养的相互渗透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和基本经验与学科特点的综合。新课程中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以“培养基础学科素养”为目标。
历史和语文是学科素养上相对容易实现相互渗透的两个学科。请参见以下示例:
谈到辛亥革命中的陈天华,我并没有先谈陈天华投海警民,而是先谈了这样一个丧葬情况:T906年5月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涌出长沙古城,缓缓向岳麓山进发。领队是一口所有人抬着的黑色棺材,后面跟着白衣素服的人,旗帜、挽联、祭祀帐篷绵延十余里。有一段时间,泪如泉涌,回荡着悲歌;魏岳麓,练白色丧服...“这时,我看到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听。
“谁的葬礼让人如此悲伤和感动?”然后,我开始讲陈天华为什么要下海自杀。课堂上一片寂静。学生们深受感动!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过了几天,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来感谢我:“要是历史老师也能上你们这样的课,那就省了我们不少力气了!”原来好多同学都把我这节课讲的内容引用到作文里了,这一周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该案例表明,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可以使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文素养;相反,因语言感染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作为语文学科作文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学生在作文中使用历史故事,在语文课中解读历史情感,可以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理解一些历史知识...
二、思维方式上的相互渗透
        比如历史课,我讲过《周经》,里面提到勾股定理的特例是“勾股三股四弦五”。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历史老师不需要解释清楚,只需要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但如果历史老师能稍微延伸一下这个知识点,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展示每边的数据,写出公式32+42=52,学生就会对“勾三股,四弦,五”这个抽象概念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另一方面,在数学课上,数学老师讲了这个定理。如果他能带领学生逻辑推导出公式,他还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定理在西方叫做勾股定理。因为这个定理的特例在比西方早几百年的中国“周块舒静”中提到过,所以中国人叫它勾股定理。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加完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在无意中得到增强...该案例表明,在历史课堂上也可以根据时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锻炼学生的思维,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方法的相互渗透
有一次,我听到两个学生抱怨他们的历史老师。一个学生说:“我们历史老师最无聊,上课也不会给我们讲历史故事。他会让我们在书上画句子,总是让我们的学生自己起床说话……”;另一个学生说:“我们老师上课不喜欢讲义上的知识,经常讲很多课外的东西。我们喜欢听,但他每次讲完都喜欢让我们写一篇小论文给他,真的让人受不了……”这两位历史老师虽然在课堂上各有特色,但实际上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引用了一些语文学科常用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精读历史教材,围绕历史教材中的章节标题,寻找核心概念,掌握关键知识,总结大意,写出提纲要点。还要求学生自己复述,不仅对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写小论文的训练方法,学生可以认识和再现历史知识,演示和分析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刻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相互学习的方法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四、学习能力的相互渗透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注意力、表达、观察、思考、应用、自我意识、记忆、想象、理解、创造力等等。不同的学科受自身特点的限制。他们往往在培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上不平衡,甚至不够全面(这是我们在教育上设置多学科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同学科的学生,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表达能力、记忆力和对外信息意识。
历史、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有大量处理信息的习题,对学习能力要求相同或相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也相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政治、语文和英语三方面培养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学习能力的转移。比如从政治学科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问题的关键和本质的能力;从英语的一些记忆技巧介绍记忆史实的能力;从语文学科引入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历史学科培养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渗透到这些学科中,从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借力”。
五、学习资源的相互渗透
众所周知,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知识交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也有很多重叠的地方。这为我们相互渗透学习资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松花江上》、《游击歌》、《南泥湾》等歌曲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这些歌曲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印记,但却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歌曲中所体现的艰苦朴素、坚定不移、乐观向上的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感知。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现实,对学生正确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历史和音乐的教育功能。
同样,历史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本身也包括哲学、文学、地理、政治、军事、文化、音乐、体育和自然科学等。它具有独特的丰富性,很多为其他学科提供的学习资源就不用详细描述了。
结束语:总之,从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内涵出发,真正从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出发,在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中可以挖掘得更深,做得更多;同样,如果从学科素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资源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渗透,我们的学科教育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后劲,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更长久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丁炳炎.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