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 512005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快生活节奏,同时也带动着教育的改革,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教学是锻炼学生体质的必然课程。体育老师应该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深化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优化当前课堂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效率,确保高校体育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相连接。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实现本质上的突破,完成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而保证学生可以通过体育学习强健体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践行教育改革理念。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我国教育教学现下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推动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向着科技化发展。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许多体育教学的开展没有按照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有效践行,甚至对学生的教学及体育意识培养产生影响。且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锻炼自身体魄,就犹如在疫情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都是以网课形式授课,那么高校就要稳抓当下时代特点,将互联网教育模式深入利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互联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及思想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改当下教育的实施情况,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及时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但是就我国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体育教育模式仍旧是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为主,大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采取的教学方式仍是知识传递,对体育技能的讲述仍存在着一定缺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传统教育的思想理念,学生综合素质及体育技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全民健身,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的锻炼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过程中大多数是为了期末考试而学习,甚至出现了应付的情况,从而在每一个方面都是不能践行当下教育与社会的思想。最后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都是传授知识为主,体育老师在课堂中占据主体的地位,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深入感受体育教学的精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被激发出来,学生成长的方向与老师教学理念不能同步发展,也忽略了学生身体及身心的发展,这与当下时代的发展理念存在差距。
(二)体育教学设施落后场地匮乏
当前高校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体育是一门需要实操的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体育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完成体育学习,这就对高校体育器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校园内部的体育设施不断增强,学生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而后在通过专业化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当下各个高效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就会导致现在体育教学设施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体育器材不够分配的情况,这就会导致体育教学水平逐渐下降。并且在当前高校发展中,体育教学场地也难以进行分配。由于学生数量上涨,学生的体育学习都较为集中,这就会造成体育场地分配不均匀,无法满足课堂内部的教学需求。在场地缺乏及教学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导致体育教学课程不能全面的发展,甚至出现取消的情况,这就会使得体育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真正目标,学生的发展受限。
(三)体育教学发展方式较为落后
传统教育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以网络教学的方式不断传播,这就引领着体育教学也在朝着全新的方向前进。但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加入体育教学课程,甚至会出现逃学等情况,这对体育课程的开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且体育教学发展方式一直较为缓慢,较院校内其他专业相比,体育教学方式急需创新。在当前体育教学前景中,许多学校对体育理论知识教学逐步忽略,这就导致出现教学缺失的情况,且体育理论研究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这就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师要根据高校教学情况,结合互联网技术积极完善理论教学方面的不足,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式。此外,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方法匮乏的情况,不仅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开展,对学生来说也不愿加入到体育学习之中,这就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要及时更改老旧的教育观念,通过全新的教育手法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联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体育教学灵活发展,实现体育教学模式的转换
在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之中,体育教学较为局限,一般是以固定的教学空间进行教学,且课堂教学开展一般都会固定上课的地点,也会遵循固定的实践来完成教学,面对面向学生传授体育教学知识,对于相近的体育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拓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极速下降,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迎来全新的发展方向,不仅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改革,也会提高当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清晰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欠缺合理进行指导,可以实现不同学生之间的授课,轻松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时间及空间的控制,增强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当下的学习效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实现体育教学多元提升,积极转变体育教学的形式
我国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固定的地点进行教学,由于课堂内部学生数量过多就会出现老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此场景下,老师也也需要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和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能完成全部的课堂的学习,就会出现学生学习情况层次不齐。但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老师可以在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题,同时可以上传的相应的视频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以此来加强师生之间的关联,改变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动作等加以更加规范的指导,同时可以摆脱空间的束缚,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促进体育教学的多元发展。
(三)改善老师学生交流方式,增强高校师生之间的粘性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注重的是课程讲解,忽略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往往局限于课堂之上,并且受到时间及空间的制约,就会造成二者之间的交流过少,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没有师生之间应有的情感,但是在当下时代的发展中,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体育教学逐渐信息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观念及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分别从线上及线下两个角度不断增强课堂效果,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展开,老师可以随时为学生解决困惑,指导学生科学进行训练,同时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粘性,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有效转变学生体育认知,积极提高高校学生的成绩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当前教学效率逐渐降低,也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逐渐降低,例如在其他院校的调研中,学生对体育课程一般都抱以排斥的观念,学生对体育课有着不满意的态度,这就反应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否定,也对体育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质疑。但是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认知方向,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及网课等充分了解体育的来源及理论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魄,转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同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积极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为学生整体的发展提供帮助,增强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互联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完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高对其重视程度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高校体育教学更易于开展,并且高校应当树立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方向及理念,全面深化整个校园教育改革。因此为了响应当下的发展趋势,以及更好的提高高校体育开展效率,体育老师应当积极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来优化当下学校教育的欠缺,实现体育教学的进步。这就需要学校在建设信息化平台过程中,不仅要对自身的管理系统与其他课程系统紧密链接,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也要针对体育教学设置合理的体育板块,针对体育教学、体育资讯等多个方面合理设置教学模式。同时在建设体育信息化平台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针对互联网的便捷性合理利用,既要确保体育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选课功能,也要建立完成的评价体系,全面发挥体育教学平台的作用。此外,信息化平台可以提高选课、调课的效率,体育教学一般都较为集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是体育教学的一难点,那么老师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充分预习、在课后积极补充自身学习的不足,老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信息化平台的有效管理。
(二)利用当下互联网的便捷形式,逐步建设高效课堂
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快着我国经济发展,在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网络平台教育资源逐渐增加,为学生学习及发展提供着有力依据,所以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体育能力的提升可以得到有效进步,学生也可以深入体验体育教学的魅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那么高校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模式,并将体育知识以课件的形式,或者教学视频的模式来让学生学习,体育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录制教学视频,并上传到校园网站中,丰富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可随时观看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兴趣来激发自身对体育运动的认知。
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演示较难,学生对动作不能熟悉掌握,此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来熟悉讲解每一小结的体育教学内容,或者老师可以寻找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视频内容,让学生熟悉观察视频内容,不断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同时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切身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充分改革面对面教学的方式,明确体育重点目标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采取面对面教学进行授课,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面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模式的不同,并且其教育核心在于首先就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而后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让学生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针对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解答,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其次老师要注意解答问题要依托于教学设计等环节,加深学生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通过学生在初步自主学习中取得成效,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纠结于动作模仿上,学生未真正了解体育教学的真实目的,那么老师就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索,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在课堂最后阶段,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老师要安排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来验证自身问题,并针对自身是否学会此节课程练习内容展开探索。老师也要反思此节课的教学不足,并通过互联网查询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体魄。
(四)重视学生自主运动时间延长,初步形成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强健学生体魄,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那么老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运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运动来充盈自身生活,老师可以定期调研学生热爱的运动,并根据学生的要求合理安排相关的社团及老师,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社团活动开展时间,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运动的自主性,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为了延长学生的自主运动时间,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完善教学中的不足,并根据社团实际需求,完成网络选课。例如信息平台初级构建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喜好分配为多个社团,既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结合不同需求提供互补的体育项目。并在社团建立之后,社团活动要定期举行,而不是随机开展,老师在辅助学生过程中,也要合理安排学生运动时间,转变课堂教学情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体育意识,实现体育运动的进步。
(五)完善体育教学课堂评价体系,实时关注学生需求
就目前来说,我国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学生在学习及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都是通过体育教师的直接点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应付体育课堂的一种学习,对老师来说不能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所需,学生的身体技能、学习效果以及体育能力只能依靠体育老师的期末评分为主,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是缺乏科学合理性的,这种评价方式也更重视体育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身体的强健是缺乏一定条件的,针对此种教学情况,老师应当按照当下的教学情况,结合体育互联网教学方法来有效完成科学评价,实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促进体育教学课堂的开展。
那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客观的分析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积极遵循新课改的发展目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并在此过程中积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并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合理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方位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通过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大程度的完成评价,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及合理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就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优化当前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信息化,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体育整体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要根据当下体育教学的现状,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方式,从构建信息化平台入手,并利用好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形式,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学生自主运动,并在最后完善整个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谋涛.探讨“互联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01):119-124.
[2]任鹏.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0):171-173.
[3]曾旭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求学,2020(31):55-56.
[4]郭新斌,陈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梧州学院学报,2020,30(03):75-78.
[5]宋昭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3):13-15.
[6]安维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信息化体育教学改革[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20(0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