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 郑文碧
[导读]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郑文碧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

        摘要: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是在我国旅游产业兴起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专业,市场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旅游管理工作并不要求特别高的学历,门槛相对较低,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不错的就业方向。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每年向旅游业输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升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专业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互联网 +”是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产业的联合,可以为社会增加财富。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的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商业模式,也在景区、酒店、交通等方面不断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需求分析
        1.1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首需
        我国旅游行业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游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逐年提高,要求其不仅具备旅游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形象气质。近些年,随着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境旅游成为热门,这需要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懂得一些国际文化礼仪。因此,对旅游业从业人员来说,不仅要具备不同领域的知识,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抛弃,在旅游业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2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接待人数的持续走高,且游客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旅游业从业人员还需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多变的环境。当下,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社会阅历匮乏,心理素质往往偏低,毕业步入社会后,身份从学生转变成服务人员,往往在心理上不适应,难以较好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为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服务,中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
2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能力构成
        2.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 +”已经逐渐扩展到我国大多数的行业,包括教育行业。“互联网 +”让我国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有了很大的突破,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教育资源的集中、分配、共享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互联网 +”的影响。在“互联网 + 旅游”的过程中,我国高职旅游教育资源由原本的在教师和教育媒介之间单向传递转变为星形散射式传递,但是,这样的模式转变会导致在高职旅游教育的过程中很难明确教育者、学者之间的界限。而我国在进行传统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时,大多数是采用班级授课制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习,以及会进行一些具有较强训练目标的单项训练,这些教学活动很多都是通过实践的形式进行的,因此高职旅游教育资源会被限制在某个地区或某所学校。但是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够进行有效共享,其中不乏很多知名高校的旅游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依托于网络在互联网的世界得到有效共享,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学习途径,丰富学习方式[1]。不过,“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有利也有弊,学生在使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时,必须要明白网上的不同学习资源是由不同的高校提供的,这些资源由于高校的差异其品质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的时候,必须具备细心甄别、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些优秀教学资源的作用。


          2.2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专业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专业学习能力的好坏会影响旅游专业学习的成效。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事物,特别是“互联网 +”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课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了突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理念、新思想创新了教育模式。但是从一个具体学科专业发展方面来分析这种现象,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专业基础的再度延伸[2]。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要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仅仅依靠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旅游专业教育资源是不能够深度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所以学生应该将学校的基础教育作为重点,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地学习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从而达到旅游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3.1开展信息化教学, 搭建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应用,为学生创建一个有趣的课堂。教师还应该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进行情景导入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也可以转变教学观念,采用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让知识的传播方式变得多样化,转变教学观念[5]。
        3.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对中职院校学生来说,教师的传授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定期安排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同时要更新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方式,激励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能敏锐观察旅游行业的新动向,了解旅游市场的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如针对近些年旅游市场对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巧妙的形式把这些新要求引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社会接轨,真正达到所学为所用的目的。教师也要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过去考试的考核方式已难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而提高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不仅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掌握牢固,还能让学生不断磨练专业技能,在走向社会后,更好地为旅游行业做贡献[4]。
        3.3校企合作实践,提升学生社会参与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增强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参与度的有效途径,契合提升“社会参与”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校企合作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范围由校内拓展到校外,校企合作表现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创造景区实地导游的机会。学校可与区域知名旅行社、旅游景区签订系统的合作协议,保障实习基地能够提供预期的实习环境。同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可以以现代学徒制形式,保障学生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合作企业可以选派具有经验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到中职学校传授专业技能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3]。
 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服务行业要时刻明确自身的服务理念,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 +”背景下推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为旅游企业带来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毛金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指 尖 上 的 教与学———以中职旅游文化课程为例[J].职业,2017(15):67.
[2]吕丹萍.翻转课堂:“私人定制课堂”在职校中的尝试———以中职“导游服务”教学为例[J].职教通讯,2015(09):58-62.
[3] 侯俊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旅游,2021(01):81-82.
[4]陈秀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考试与评价,2021(01):155-156.
[5]游业务”课程职业技能提升路径探析[J].西部旅游,2021(01):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