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新彬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小学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编了多篇,可见其价值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带领学生迈入文言文的殿堂,使学生领悟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小学学习文言文还能为学生初高中阶段的深入探究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其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部编版 小学中段 文言文 教学策略 诵读 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编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较苏教版而言更具系统性与人文性。每一册的每一单元都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指明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需要习得的能力,这对于學生的系统学习有很大帮助,对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在部编版教材中,小学中段文言文共计6篇,分别是三上《司马光》,三下《守株待兔》,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精卫填海》,四下《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可谓数量颇多,体裁多样,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原来的苏教版教材中中段没有选编文言文,老师对文言文的研读也甚少。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一、悉心指导,反复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文言文的意境,加深体会文言文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
中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到全新的课文类别,会感到好奇而疑惑,很多孩子在朗读这块就会遇上困难,因此教学时要下大工夫。中年级在文言文朗读方面提出的要求是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对四年级提出的要求提高了一些,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多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朗读这方面,老师在备课时就要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做到熟读成诵,牢牢记在心里,这对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教材上选编的文言文虽然和白话文一样加了标点,但因文言文在表达方式、词义方面和白话文相去甚远,因而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在教学时老师要先示范读,把字音读正确,并在每一句话中间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尝与诸小儿游”一句,尝/与诸小儿游,“尝”是曾经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写作文时通常用的“有一次”,因此要在“尝”的后面停顿。再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一长句中在“唯”后面停顿也是根据其意思,即只有。我们在读句子时要理解字的意思,这样才能根据整句话的意思做出正确的断句,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之后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增强语感,体会其中意思,对于记诵优秀的作品也就容易的多。
二、字字落实,理解文章
过了朗读关卡后,就到了理解词义的环节。三四年级的孩子,对于文言文中词义的理解可谓难度不小,教师要尽量做到字字落实,然后再整句话进行理解。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与今天的意思完全不同,除此以外还有一词多义的情况,这会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困惑,这就需要重点讲解。
如“之”这个字要予以重视,在《精卫填海》中,“炎帝之少女”和“常衔西山之木石”中的“之”均解释为的,而在《王戎不取到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的“之”是代词,代指李子,“人问之”中“之”代指王戎。而在《铁杵成针》中“问之”的“之”代指老妇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代指的内容。《铁杵成针》中“弃去”中的“去”解释为离开,与今天的意思“去往某处”完全不同。《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中的“走”解释为跑,此处可联系学过的“儿童急走追黄蝶”,两个走词义相同。“而身为宋国笑”中“身”是自己,“为”是被的意思。其他课文中也有古今异义的字词,这些都要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有了足够的积累后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均短小精悍,富有趣味,能够吸引大部分孩子的兴趣。在理解课文方面,文章大多提出的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目标,课上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把简短的文章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编成一个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有趣又动听,这样既能让学生乐于学文言文,也能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古文言文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文言文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文言文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虽然《精卫填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读过《山海经》的学生并不多,这部富有神话传说的奇书,对中国历史、地理、药物、祭祀等都有记载,课堂上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奇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这本书的神奇,让其愿意去读。这样一来,学生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一篇课文上,广泛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其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本书记载了一些名士的奇闻轶事。“竹林七贤”有不少有趣的故事,老师课上可以出示他们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读,激发其阅读该书的兴趣。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作为基底,而小学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期,培养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让其乐于学习古代大家的精髓。
总之,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选编的每一篇文言文均由专家精心挑选,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及精神内涵,我们要给予足够重视。从教师自身而言,我们不应因其难懂和枯燥而望而却步,应在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的妙趣,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上与孩子们一起遨游在文言文的海洋中,让其感受文言文之魅力,也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雍韦伟.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J],名师在线,2018年第32期.
[2]杨巧艺.如何构建小学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课外语文,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