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
(四川省威远县连界镇中心学校 四川 威远 642469)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对于科学课程,它本身就具有综合性,STEM教育理念的提出,更是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为小学科学生活实验教学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小学科学;生活实验;教学策略
STEM教育理念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个学科知识的融合,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科学生活实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和能力出发,利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通过一定的组织与设计用于探究科学规律的实验活动,生活实验是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实验方式。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生活实验的有效教学。
一、营造生活情境
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拉近学生与科学探究的距离,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科学的学习与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如: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教室里的人和物体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接着现场演示将水和沙分别装满烧杯,让学生理解水和沙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再创设“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问题情境,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打开了学生的创想思维。
再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静电的概念,于是教师及时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用身边的塑料棒或塑料笔筒头发或毛衣上进行摩擦,随后让他们观察摩擦后的塑料棒或塑料笔筒吸引小纸屑的现象,这样就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地开展讨论,通过自已探究理解静电的概念。
二、融入生活内容
学习科学要尝试让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内容融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实验,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如:班级中有一双胞胎兄弟在生活中照相时,因为拍照时光线原因,导致一半脸亮一半脸暗,追究问题根源及解决办法。于是我将这一问题带进了课堂,孩子们跃踊发言,通过讨论和实验:用镜子将光线反射到暗的半边脸上,两边脸都亮了。在探讨中,学生还例举了玻璃幕墙和月亮之所以发光,也是因为反射光的原因。从光的反射现象,孩子们联想到生活中照镜子,类推到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实验内容生活化,避免了学习枯燥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新鲜感,使其更加愿意学、主动学,更是为学生生活化实验积累了素材,开发出启发性、新颖性的生活化实验。
三、探究生活问题
借助生活问题,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如: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生活探究:首先,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如酱油、橙汁、牛奶、醋、酒等,将这些作为实验材料,在家长的帮助下探究这些液体是否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将装满这些液体的水壶加热之后,观察看到的现象。然后,再让学到超市观察所卖的酱油、矿泉水、橙汁、酒等,为何都没有装满?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装,目的是什么?再次,可以让学生将装有半瓶水的塑料水瓶放在冰箱内冷冻,一段时间后观察,塑料水瓶会出现瘪凹,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学生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究后,就会懂得热胀冷缩的原理及适用条件,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明白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如体温计和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就会往上升;踩瘪的乒乓球拿热水烫下就会鼓起来;高速公路的金属护栏,接头处总是要留空隙,是防止高温下膨胀;夏天的自行车、汽车、电动车的轮胎不能充气太满,是防止高温下因气体膨胀而爆胎。
四、使用生活材料
在开展生活实验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使用的材料,提高学习的兴趣,还会让学生密切地关注生活的现象。使用生活材料进行实验,要尽量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用品。如:在教学《降落伞》时,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废弃不用且材质轻盈的塑料袋或塑料膜、剪刀、黏土和棉线,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所准备的材料制作降落伞。用轻质的塑料袋或塑料膜做一个伞面,伞面是正方形,另外用四段棉线做伞绳,分别绑在伞面的四个角上,在伞绳一端的地方把四条伞绳绑在一起,系上用黏土捏的小泥人上。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结合艺术的设计方法,以具体的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再如:在进行“静电摩擦”实验时,由于实验中所使用的是学生的小尺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其他的尝试,如:筷子、笔、塑料棒等,这样就无形之中拓展了的实验材料的内容,又让学生进行了对比试验。再如:在进行“自制小船”实验课时,学生可以用家中的木头或竹子作为材料,还可以从废旧电线、破旧玩具上的发动机部件、饮料瓶等都作为材料,变废为宝。还有学生制作乌蓬船,是从山上采摘的树叶作为材料。这些所用的生活材料,跳出了专业实验器材的范围,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想法,还培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布置生活作业
生活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课后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课后拓展及科学作业布置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时,布置了学生课后拓展作业,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并安排了学生实践活动——做“喷泉实验”,有不少学生还创新了实验内容,做了“彩色喷泉”。再如:在学习了《空气占据空间》后,让学生回家探究生活中“用漏斗倒油倒不进去”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动手改进了漏斗。结合护绿环保活动,学校开展了 “小河弯弯”这一实践活动,对校园周围的河流考察,观看环卫工人对河道的清污处理,学生在活动中对容易造成生活污染的地段或河流树立了警示牌,并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号召人们不要乱倒垃圾,保护自然环境。学校为方便学生课后或回家实验,学校实验室也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小组或个人将实验器材借回家,在保护好自身安全前提下,和同学或爸爸妈妈一起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科学探究源于生活,STEM教育理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科学生活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拉进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熟悉感和亲近感,获取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