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朝霞 赵洪娜
(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 山东威海264400)
摘要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很多婴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这种失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心理、人格和行为等各方面。所以,为了婴幼儿身心全面健全的发展,急需在学前教育专业增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培养具备感觉统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师资,将感觉统合训练普及到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中,使感觉统合训练课程不只是作为矫正感觉统合失调而存在,而是作为预防所有婴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必备课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增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具有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从学前教育专业增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感觉统合训练 问题 建议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很多婴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这种失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心理、人格和行为等各方面。所以,将感觉统合训练普及到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中具有现实价值。但实行起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一、增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
1、感觉统合训练师资匮乏,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师资匮乏,导致目前幼儿园开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的很少。教师专业能力欠缺,导致即便有开设感觉统合课程的,课程训练的针对性不足、不规范、不科学、不到位。
很多幼儿教师把感觉统合活动理解为强化难度和技巧的运动技能训练,在专业测评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尤为欠缺,不能准确评估儿童失调的种类和程度。这些都直接影响训练指导的有效开展。在训练方面,教师的训练指导驾驭能力不足,不能根据儿童的感统失调状况和能力水平,选择出相应的训练器材和活动方式。教师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动作准确度不够,训练次数无明显要求,盲目增加或减少幼儿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等。
2、 感觉统合训练缺乏统一师资认证标准、课程计划标准和评价标准
由于感觉统合训练缺乏统一师资认证标准、统一的课程计划标准和评价标准,因此导致教师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缺乏规范性,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如动作准确度和重复次数方面缺少明显要求,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通过适度的刺激来训练儿童感觉的协调性,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次数能否保证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如较为常见的使用吊篮系列进行前庭觉和本体觉训练时,教师较难把握儿童的身体感受及承受能力,没有对时间速度进行科学测量,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改善,感觉学习不足,还有可能使幼儿由此产生新的学习障碍。
3、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认知不足
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认知率低,认知不足,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统训练是针对有问题的孩子。其实,感觉统合的过程是儿童学习认知的过程,是后天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础。所以感觉统合训练针对的是全部儿童,而且越早训练,效果越好。
误区二:长大了自然就会好。其实0-6岁包含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31个敏感期,在敏感期施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儿童的很多潜能将得不到充分发挥。
误区三:等问题出现后再训练也不迟。其实感觉统合训练应该贯穿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整个过程,防大于治,不能等到出现问题了才开始进行训练,那时的效果会是事倍功半。
误区四:感觉统合训练交给训练师就可以了。其实我们提倡双核训练,即机构专业训练和家庭亲子巩固训练,这样才能达到了适度的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误区五:感觉统合训练就是体育、大肌肉运动。其实感觉统合训练不但影响其知觉技能,而且影响情绪、社会性、认知能力等的发展。
误区六:不用爬行,走得越早越好。
其实孩子爬行是各种感觉器官和躯体运动器官(如皮肤、四肢、腰、胸、腹、颈、头)之间同时相继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一项运动。爬行会促进双侧肢体的协调,会刺激大脑皮层双侧功能分化,大脑只有分化,各个功能区才能各司其职。如果爬行不足容易出现好动、小动作多、抗干扰能力弱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所以孩子不仅要爬,还要高质量的爬,还要足量的爬(500-800小时)。
误区七:游戏也要有限制。有的家长会因为沙子、泥巴太脏而制止孩子的游戏。其实玩沙子泥巴有很多好处,如:提升孩子正向情绪;增强孩子免疫力(沙子、泥土里的各种微生物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免疫力,减少过敏和气喘机率);提升孩子认知功能(因为泥土含母牛分枝杆菌,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分泌血清素,有益注意力、记忆力和警醒度);增进感觉统合;促进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结(多元智能中的自然观察智能);提升创造力(泥巴是最好的艺术创作材料);促进人际互动与问题解决能力(因为玩泥巴很容易变成团体的装扮游戏)。每一个游戏都有其可贵之处,只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阻碍孩子兴趣的延伸。
4、 感觉统合发展缺少充分的学科融合和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儿童感统训练需要多学科的融合贯通,例如训练前的能力测评,是通过儿童身体外在行为来显化儿童大脑内在的功能,需要神经医学方面的知识来分析测评儿童哪方面发展失调;有了科学准确的测评结果,要融合医学、运动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个性、发育及最近发展区等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训练和指导方案;有了训练方案需要融入幼儿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音乐学等来实施个性化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所以感觉统合训练被认为是神经心理学上的教育方法,已融入教育学、医学、心理学、运动学和音乐学的等多个学科内容。其过程应在神经心理学(含生理的、心理的)原理以及有关的实证性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性的训练内容,配合每个儿童的特殊需求,以最合适的教材、教具,在专业训练者的引导下,使儿童能获得灵活的身心技能,以提升对周围事、物、人等环境的处理能力的科学。它的目的是刺激、增强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改善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处理,促进身体各种感觉功能正常发挥。这过程需要专业训练者的教育理念、评测能力及实践训练方式的科学链接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所以惟有接受过这些理论基础训练的人,才能将这些学科融会贯通。由此可见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融合相关领域的能量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目前,感觉统合发展缺少充分的学科融合,更缺少接受过多学科理论训练的人才。而且感觉统合发展也缺乏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与配合,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针对上诉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1.职业院校增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出台统一感觉统合训练师资认证标准。
教师作为感觉统合训练实施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其师资资源的充足与否和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如何,直接关系感觉统合训练课程的成败。所以,对于师资匮乏的问题,希望通过在学前教育专业和早教专业增开感觉统合课程予以解决。对于感觉统合教师专业能力欠缺的为题,我认为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出台统一感觉统合训练师资认证标准,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两大根本举措。
2.出台感觉统合训练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希望尽快出台统一标准,规范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3.开办讲堂,加大宣传,提高家长对感觉统合的认知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办感觉统合免费课堂,运用多种渠道进行感觉统合宣传,提高家长对感觉统合的认知率,纠正家长的认知误区。
4.促进感觉统合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寻求社会支持体系。
希望教育、医学、心理、运动和音乐等各界人士致力于感觉统合训练研究,促进感觉统合的多学科融合,建立感觉统合训练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寻求政府机构、社区、家庭、教育、医学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我国的感觉统合训练课程的深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艳芳,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初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 王玲感觉统合训练融入高专院校早救专业课程的策略研究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5)。
[3] 游富瑜,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开设现状及其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