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第一中学
621100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理念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文章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意识、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匮乏、外来文化冲击明显等问题,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在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对教材名篇进行拓展,实施延伸学习,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思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深化,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提出:“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随着新课改工作的落实与发展,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不再片面强调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师认识不足的缘故,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将教学重心偏向于传统应试教育,如此一来就导致了教材内容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被忽略,使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时,缺乏必要的情感与精力投入。
1.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1.1抵制外来文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极大冲击。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更好地抵制冲击。
1.2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高中时期, 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阶段, 而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高中生拥有基本的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阅读名著经典,领悟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以便从根本上使自身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引导其健康成长。
2.传统文化思想融入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母语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汉语作为我国的传承文化,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意义。而目前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将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上,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理解水平,而忽略了语文学习中最本质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事实上,由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许多学生甚至更加习惯用键盘打字的方式来完成书写,因此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提笔忘字的现象已不是个例。还有一些学生受到网络流行语境的影响,常常曲解了汉字的本意,例如“酱紫”“喜大普奔”等不标准的文字使用方法。
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策略
3.1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高中时期的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深入理解与掌握各种类型语文知识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讲解高中语文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不断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陈情表》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多媒体途径来播放名家录音,以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充分感受到李密在尽忠君主和照顾祖母间的难处,体会其复杂的情感,从而深刻理解忠和孝等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人们的重要影响和价值。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与自信心, 还可以有效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
3.2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名篇
拓展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教材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高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都是精心编排的,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文等都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结合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具体而言,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是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出现的,通过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汉字、字词、语法和修辞,还能通过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进行浅易文章阅读。
3.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分析某个观点时, 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以便学生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创设出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要改变理念与角色,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此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教学情境。从某种角度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例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时,学生会对文中内容有疑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学生会不理解为什么古代人要如此设置座位。此时教师先要对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提出表扬,然后告诉学生,中国是礼仪之邦,一直以来非常注重礼节并且讲究身份。古代人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有尊卑之分,这一点会通过行、衣、住和食等方式呈现出来。
3.4强化语文思辨表达,加深学生传统文化情结
开展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育人。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人文理念,通过人文理念的熏陶,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新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更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强化。 一方面,要在表达中学会思辨,使得学生理解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应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以此来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情结。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性活动、考察活动等,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3.5鼓励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要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高度融合,不光要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来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使学生可以在课后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像《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山海经》等经典文化作品,不但内容生动,同时还充满了思想内涵,在开阔学生视域的同时,使其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感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些特长爱好,例如书法、围棋、古筝等等。这些活动不但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色彩,还可以使学生在放松之余磨炼心性,陶冶情操,塑造个人的优秀人格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能在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的有效传承和弘扬。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在融合传统文化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素质及历史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思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深化,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郑洪群.让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2):26.
[2]王文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28):40.
[3]韩富成.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对策[J].文教资料 ,2019(14):26.
[4]陈莉静.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