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河北保定易县第一小学 074200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兴趣方法坚持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阅读可以说是生存所必备的能力。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所以造成了学生“阅读难,作文更难”的局面。为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接,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比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诱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四、适当评价,推动阅读
传统教学对阅读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标准,往往偏重生字词及段落记忆以及课文的熟练程度,很少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常常是表现为对那些死知识是学得快、忘得快,即使对一些课文记忆深刻,也常常是死记,考试中照搬照抄,不会灵活运用。所以,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方式需要改革,要鼓励创新、鼓励想象力。另外,在考试中,应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不应恪守标准性答案,局限学生的思维。对于在平时作业和试卷中有创新性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并加以鼓励。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 培养良好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固然好,但是阅读的方式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只是凭借兴趣“走马观花”的形式读完文章,读到了好的文章,也不知道积累,显然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式,包括选读、精读、速度等。
选读一般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以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学生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课文人类与地球的联系,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课外有关地球与人类的文章,进行选读。这样既培养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也丰富了语言积累能力,利于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精读主要就是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集中注意力,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例如,《匆匆》一文中,主要表现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发了”,通过这句话逐字逐句的感受,全身投入,边读、边思考,感受作者不愿虚度光阴的中心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速度主要是对所读的文章进行默读,集中注意力,对文章内容进行快速的处理以及做出判断。速读的方式,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更多的信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工作要求高质量高时效,如果学生对所有文章均逐字逐句的阅读,将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所以,学会速度的方式是一项明智选择。
六、坚持课外阅读
现在学校拥有大规模的图书馆,图书的种类繁多,科目齐全,学生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教师可给学生推荐有利于学习的书籍,要求学生每周每人借一本书阅读,相互交换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庭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投资不断提升,可订阅小学周刊、报刊,教师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生阅读周刊以及课外书籍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在课下阅读学习。例如,学习《赠刘景文》、《画家和牧童》等,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外了解画家戴高和以画动物闻名的画家,了解诗人苏轼和刘景文等。促进学生课内对教材内容了解更多,提高学习兴趣。
结论:总而言之,教师想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阅读,重视阅读对比,强化感悟以及情感等,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戴艳洪.打造"有氧"阅读——探寻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力的教育之路[J].小学教学研究,2020(8):69-71.
[2]孙晓娟.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差的有效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00(011):P.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