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琦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辰园 210046
[摘要]数学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工具,3-6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维方式决定了早期幼儿的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出现的几个误区,并结合实例分析幼儿园应该如何开展生活化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 集体教学活动 生活化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精确性的特点,数学学习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性特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3-6岁是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萌芽并初步发展的时期, 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数学的学习依托于具体的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启示我们,幼儿数学学习应联系他们的实际经验,而不能脱离或者凌驾与幼儿生活之上。可见儿童学习数学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游戏中的数学,而不是黑板上的数学。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往往的零散的、偶发的、不成体系甚至错误的,需要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总结提升或者纠正这些经验。因此教师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走生活化的路线,即选取生活中的内容与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数学学习内容能迁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一是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即教学目标的设计、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操作材料选取、教学情景设置等来自生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二是数学教育服务于生活,即幼儿到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并运用数学”。[ 冯光丽.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策略[J].科技资讯,?2019,17(28),72-73]
笔者运用调查法针对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现状,对五所幼儿园12位教师,从内容选择、情境创设、材料准备、经验迁移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所得结果如下。
一、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分析
(一)重教材,轻生活
正确选择数学教学内容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核心。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3%教师在备课时多从教材上选择教学内容,照搬他人的教学素材进行集体授课。然而教材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加之学习主体幼儿的不同,教材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幼儿。长期重教材轻实际,不仅忽视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幼儿生活相脱节。
(二)重知识,轻情感
数学是一门相对严谨的学科,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知识技能性的目标是有明确要求的,这就导致了部分老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活动中过于强调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在数学认知方面,幼儿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教师整齐划一式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适合所有的幼儿。
(三)情境脱离生活,缺乏真实性
教师在组织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常会进行一些情境化的导入,以此活跃氛围,然而在创设情境时,近一半的教师会偏离幼儿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如在学习数的分成时,教师创设了把五个青蛙宝宝放在两片荷叶上有几种放法。这样的情境缺乏真实性,与幼儿的生活没有一定的联系,不利于幼儿在生活中迁移类似的经验。
(四)材料准备不足,幼儿操作受限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往往只准备一组或几组学具供幼儿小组合作操作,学具材料单一不利于幼儿的探究活动,而且由于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有限,部分幼儿只能看着其他幼儿操作,缺乏亲身体验,对内容印象不深刻。
(五)缺乏延伸活动,与生活相脱节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最后也应回归到生活之中。但近一半老师在教学时更加注重本次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结束后缺乏相应的延伸。长期以往,集体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渭泾分明,幼儿也将集体教学活动与生活相割裂。幼儿所学的知识或经验在生活中得不到强化与巩固,导致所学内容遗忘。
二、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建议与策略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寻找生活中数学教学内容
早期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感知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理解形状与空间关系。幼儿在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物品的数量、家里的门牌号涉及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在家中将自己的玩具绘本进行整理分类涉及了集合与分类的知识;在玩积木时对各种形状的直接的感知与了解初步构建了图形的知识等等,幼儿在生活中获取了最初的粗浅的数学概念与知识。
2.挖掘数学内容中与生活的联系
3-6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部分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幼儿的数学学习幼儿数学学习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同化或者顺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出相关的新的经验。因此设计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内容时要分析内容中是否隐含着生活元素,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如在学习《排序》时教师可融入幼儿排队、生活中铺砖的排列规律的经验;在学习《认识球》时可融入幼儿在生活中玩足球、篮球等的经验。
(二)制定生活化的数学目标
数学情感方面的目标是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在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认知方面的目标是基于幼儿生活中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数学经验的梳理与提升;数学能力方面的目标是幼儿在本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或巩固了新的数学操作或探究方法并能将它应用于日后的生活之中。如小班数学活动《比多少》,情感目标可制定为:对物体多少的比较感兴趣;认知目标可制定为:知道多与少的含义;能力目标制定为:尝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堆果子的多少。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生活化仿真数学学习情境
创设一个仿真的生活情境则有利于幼儿唤醒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对活动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理解学习内容。当真实的或者拟真的数学情境和任务相联系时,学习情境赋予学习内容以实际意义,会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成为更有意义的学习。[崔彦会.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行动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2016(62)]幼儿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学习,迁移到生活之中。如在数学活动《认识挂历》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设计接下来一周生活的安排表, 了解周一幼儿园要升旗、周二要参加建构室的活动、周三要参加生活体验馆的活动、周末要和爸妈一起参观连城的培田古民居等, 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周梅芳.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与探索[J]. 华夏教师?2018,(16),35-36]
2.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数学的教学以及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支持。教师要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收集幼儿生活中丰富的、可操作的,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数学活动材料充分利用,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与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中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在《测量轻重》时,教师应准备大小,重量不同的物品供幼儿探究与发现物体的轻重与大小无关,如果根据惯性思维,提供大小与体积成正比的物品,就可能会造成幼儿的迷思概念。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发现幼儿生活中的真实数学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分发笔或筷子;设置区域可进人数;引导幼儿将建构区的积木分类摆放等等,这些具体数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师集体教学的痕迹,将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
(四)数学经验回归生活
生活中幼儿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幼儿所习得的数学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如大班在开展数学活动《认识整点和半点》后,幼儿可将自己习得的对于时钟整点与半点的认识经验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如自己设计假期作息表、自己设定闹钟起床。
三、结语
幼儿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也要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去。教师只有选择好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拟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习得的经验回归到生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将数学和生活相融合,从而发挥出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