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濮阳市实验幼儿园,河南 濮阳 457000
身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分支,民俗文化在各地幼儿园被越来越多的视为园本课程的重要开发资源和组成部分,从而使优秀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本着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的最终目的,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年龄、学习特点出发,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环境资源,收集、整理传统歌谣、民间游戏、节日风俗、名胜古迹、传统建筑、传统美食等,深入挖掘优秀的民俗文化活动并有机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选取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也适当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濮阳市本地的民俗文化元素。实践证明,此举对形成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并更好地助力了幼儿全面发展。
一、晨间活动中的趣味民俗
(一)签到——画丁老头
一日之计在于晨,签到是入园后的第一个环节,进入中班以后,幼儿入园后能够独立绘画简单的图案,于是我们将画丁老头的活动放在签到这一环节,幼儿边念儿歌边画丁老头,久而久之,便能熟练地绘画。形态各异的丁老头在幼儿笔下栩栩如生,神态灵动,开启了崭新的一天。(儿歌:一个丁老头,欠我俩鸡蛋,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反正都得还,买了三根葱,花了三毛三,买了一个大冬瓜花了六毛六,再加两根大油条花了九毛九。)
(二)晨间接待、离园环节的趣味童谣和游戏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晨间接待和离园前的小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过探讨,课题组老师们尝试把趣味童谣和简便的民间游戏渗透其中,如:猜糖豆、小老鼠上灯台、拉大锯、堆馒头等,幼儿之间可以结伴选择,既培养了幼儿自由协商,友好交往的习惯,也让幼儿减少了消极等待,更有利于教师有效的组织。
(三)餐前、午睡前的民俗故事
为了让幼儿对民俗有初步的认知,我们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故事,利用餐前及午睡前环节向幼儿介绍,如,关于节气的民俗故事:清明插柳、冬至吃饺子;关于节日的民俗故事:正月十五闹元宵、重阳登高、春节的来历、小年的传说等,幼儿在每日花样繁多的故事分享会中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民俗故事分享加深了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每天的分享环节成为幼儿最期待的时刻。
二、民间建筑及工艺作品在区域活动中再现。
在参观过濮阳当地名胜古迹之后,孩子们对著名建筑十分好奇,兴趣浓厚,一边感叹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一边想要自己动手尝试,于是我们在室内建构区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建构材料:纸板、积木、易拉罐、纸杯、纸砖等,供幼儿搭建。幼儿在区域中通过同伴协商、分工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搭建出了天安门、纪念塔、中华第一龙、古城墙等,体验了一把小小建筑师的成就感。通过在美工区超轻粘土的投放,幼儿自己动手,开展捏面人、包饺子、团汤圆、拧麻花等手工制作活动。日常生活区幼儿包饺子、蒸花糕、包粽子等,亲身体验多种民俗。
三、丰富多彩的集体教育活动尽显民俗特色。
(一)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与《中国娃》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开展了民间儿谣、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活动,筛选出一些幼儿感兴趣且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让幼儿体验、参与、尝试,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内容,如:美术活动《青花瓷》、音乐活动《捏面人》等具有传统民俗的教育内容。我们还充分利用集体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谈话、制作、欣赏等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如:参观濮阳名胜——四牌楼,参观前首先进行故事讲述,参观后进行分享。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濮阳名建筑的建筑特点及文化背景,增进爱家乡的情感。参观之前先进行谈话活动,教师出示四牌楼图片,先让幼儿看一看四牌楼的建筑,请幼儿猜测这是什么建筑?你在哪里见过?和我们现在的建筑有什不一样?接下来讲述四牌楼的历史背景故事,让幼儿简单了解。然后实地参观,亲身感受并进一步了解。在幼儿实地参观后与同伴进行分享,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依托节日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民俗节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魅力,幼儿在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不仅了解了各种节日活动,更从中体验到蕴含在节日中的情感,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因此,依托节日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益。如,在春节的节日来临之际,各班开展了社会活动《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习俗》,艺术活动《剪窗花》、《舞龙狮》,手工活动《做鞭炮》、《包饺子》,让幼儿充分体验年俗,感受节日的喜庆;在端午节开展社会活动《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手工活动《包粽子》、《做香包》等。
如,在重阳节活动中,中班设计了《我和爷爷奶奶比童年》的表格,回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进行调查,让幼儿了解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状况,喜欢吃什么?玩什么玩具?听爷爷奶奶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在调查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建议家长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幼儿自己动手绘画记录,这样更有利于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让孩子了解了爷爷奶奶的童年状况,与现在的美好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幼儿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也建议利用周末的时候让幼儿陪爷爷奶奶去爬山远眺;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做一件事,增进祖孙之间的感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大班设计了《重阳节心愿清单》,幼儿对照心愿清单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一些事情,送上一份爱的甜蜜。如:为老人表演节目;做一件小礼物;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玩一个老人童年的游戏;全家一起登高、逛公园;为老人做一份水果拼盘;拍一张全家福等。
四、户外活动——好玩的民间游戏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童年。
在户外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的内容,充分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可以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如:在户外场地中提供高跷、铁环、沙包、绘制跳房子的方格、橡皮筋、绸带等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教师们还将玉米秆、高粱秆投放到户外场地中,带领幼儿一起跳竹竿。
案例:挑小棍
游戏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有一次,两名幼儿正在玩撒棍游戏,另一名幼儿说:“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好!”接着他们三人一起进行,含含(能力较强)说:“让我先撒,接着是小宇,然后是露露。”游戏开始了,到小宇撒棍了,他高高举起手一撒,小棍撒开了,其他两名幼儿都说:“小宇撒得好!”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之间还互相观察并提示哪根小棍最容易拿走,“这个好挑,挑这个!”含含说:“王老师你当我们的裁判吧!”我说:“好的!”三名幼儿玩的很激烈,边撒棍边和老师交流:“王老师,你看我们谁是冠军?”从这几名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们好像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每次和好友一起玩挑小棍的游戏时总希望自己撒的小棍多半是散开的,不拥挤,这样胜的机率比较大,也只有喜欢的游戏才能投入其中,尽情游戏。
幼儿在户外游戏时三五成群一起玩冰糕化了、猜拳跨步、系手绢、跳皮筋的游戏,童年的友谊及美好尽在举手投足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历史的积淀,民俗文化对历代中华儿女影响深远,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对当代幼儿而言是全新的存在。从签到时的“丁老头”到离园前的民俗故事;从重阳节的心愿清单到春节时惟妙惟肖的年画,幼儿园一日生活因为优秀民俗文化的渗透而更加丰富多彩!自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还经常看到幼儿趁着吃完午饭的间隙,和伙伴一遍又一遍玩起了民间游戏;我们经常听到幼儿在参观民俗文化展览以后发出“我们国家古代的人们太厉害了!”的赞叹。民俗文化就这样乘着兴趣的春风,再一次被唤醒了生机与活力,完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传承。而传承的过程,也使得幼儿长久地保持对民俗文化元素的兴趣与期待。这是一个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过程,民俗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民族自豪感也开始萌发。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民俗文化纳入园本课程实践研究》[2019]-JKGHYB -1092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