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柏子中学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教师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分析了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为当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教学效率
1、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1.1师资落后,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在国家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各个学校纷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农村初中学校没能落到实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师资落后。当前还有很多农村初中学校没有专门的化学教师,或者化学教师不是专业出身,教学水平低下,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学质量较差。第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大部分农村初中生逻辑思维较差,导致学生学习吃力,产生了厌学等不良情绪。
1.2教学设备落后
相较于城市初中学校而言,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主要是因为农村初中学校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无法拨付实验所需要的物品、药品及实验仪器的购置资金,导致化学教师无法进行实验,严重影响化学教学质量。此外,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各种化学实验装置稀缺,化学实验药品存放时间较长,导致过期变质,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
2、提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方法
2.1创设学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那学习就不再是难事.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新课内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走进学习的殿堂.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空气”,先用一个谜语让学生们猜,从而引出空气,再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第一课“燃烧和灭火”,先展示一个红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学生们非常惊讶,水中也能燃烧?通过谜语、实验、故事等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下来的学习就非常的积极主动.
2.2借助化学小故事,活跃课堂的整体氛围
化学史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激发不了趣味,但各国化学家的故事都是生动而励志的。化学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随着内容的推进,会越来越抽象,这时穿插些励志故事无疑是必要的。瑞典著名化学家舍勒,他发现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在加热后就生成了呛人的黄色气体,身体也因此受到严重伤害。他认为化学“这种尊贵的学问,乃是奋斗的目标。”为了纪念这样一个为化学而献身的人,人们专门为他建了纪念雕像。再如,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者门捷列夫小亲近大自然,勤于动手,乐于学习。他不断钻研前人的研究成果,欣喜地总结出各元素之间不仅有其个性,还有许多共性。于是好奇的他在每一张纸板上写下各元素的符号、原子量、特性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他竟然看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这看似简单的玩扑克的方法,却也耗费了他20年的时间。人们为了纪念他,将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当然我国的化学家的趣事也是不少的。例如“点铁成金”的故事。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的炼丹家。
有一天,葛洪的妻子无意用铁质的勺子盛放曾青,若干天后,葛洪惊奇地发现,铁勺魔术般地变成了铜勺,站在一旁的徒弟失口大叫:“点铁成金啦!”其实这就是依据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的原理。这种水法炼铜也成为了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也很多。比如,如果用石棉做成衣服,具有抗拉性、隔热性甚至耐腐蚀性,不易燃烧,被成为了“烧不坏的衣服”。“不熄的蜡烛”则是借助了在蜡烛芯里藏了铝、铁、镁等,又以镁居多。因为镁的燃点低,所以,在蜡烛熄灭后,镁粉接触到氧气还是继续燃烧起来。当然,这样有趣而神奇的现象不胜枚举,只要引导同学们深入到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会发现化学的无穷趣味。
2.3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农村学生往往比较腼腆害羞,不像城里孩子那么大方,加上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上比较拘谨,又担心答错问题被同学笑话,课上不敢大声发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由于前面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已经对气体的制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新课内容制定一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导学活动单,第一部分先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原理,从而选择合适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面对教师时往往不敢大声回答问题,但学生之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小组内学生的交流非常热烈,很多时候双方因为不同的观点各执一词,大声辩论,乃至会影响到其他小组的学生都加入进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是倾听者,在小组边听他们交流;教师也可以是参与者,对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教师还是组织者,交流结束后,教师会请一些小组派出代表来回答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的环节,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主自信,回答问题也变得自然,回答问题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
2.4借助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兴趣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演示和验证。然而有些危险性极高的化学实验很显然是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的。这时就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了。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同样可以很直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一氧化碳就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认识它时,借助多媒体的视频介绍就可以了。在有气体参与反应的化学实验中,难免会出现气体溢出的现象,因此有关这类的实验就只能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了。比如,钠在氯气中的燃烧、硫在氧气中的燃烧、氯气的制备的实验等等。再比如化学史上那些有名而又有危险的实验,都可以借助一些影片的剪辑来得以实现。让学生在视频中穿越历史,遍游各国。多媒体的呈现,同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观为动态,有效地克服了化学实验的空间限制,让化学这门学科不再枯燥。
结束语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袁海霞.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教学方法[J].试题与研究,2020(24):185.
[2]廖丽熔.农村中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44.
[3]雷艳丽.思维导图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智力,2020(16):68-69.
[4]邓海霞.关于加强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05):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