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成
道县敦颐学校高级中学 425300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学生丰富个人视野、增强个人才干的关键阶段。这其中,科学适当的班级管理机制,对促进学生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帮助。对此,高中教师需要遵循高中生心理特点,在明确高中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在班级内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下文围绕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构建班级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激励机制;构建方法
针对高中教育而言,其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激励机制,在遵循高中生实际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之上,助力高中生全面发展,并进一步引导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为高中生后续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激励机制概述
激励机制,具体是指通过设置管理方法与管理体系,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内在潜力,进一步强化其意志力与综合品质,使其树立良好自信,可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活动。针对组织系统而言,激励主体与客体存在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此外,结合激励机制的作用而言,其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正面助长;二是负面削弱。例如,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且有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相反,若激励机制不够恰当,则容易引发学生间的恶性竞争、会形成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甚至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对学生而言极为不利。对此,高中教师必须设置正确、有效的班级激励机制。
二、构建班级激励机制的方法
(一)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独立性与平衡性,是学生发展中的关键过渡期。在此期间,多数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叛逆与攀比心理。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任务较重,加上考试竞争日渐激烈,因此需要格外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其中,通过设置班级管理机制,需要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设置激励机制重点疏通。例如,针对思想政治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特立独行的学生,在遵循其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设置激励方式,如作业挑战赛等,通过多种开放式教学,进一步增强学习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二)遵循高中生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缺点。对此,在构建班级激励机制时,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可实行“一刀切”的老旧模式,更不可只以学生学习成绩判定其综合能力。对此,在设置激励机制时,教师需要事先了解学生性格特点,通过其大致特点将学生分类,并针对性设置激励机制,以此帮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三)关注高中生综合能力
教师在设置激励机制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应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通过激励机制全方位锻炼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例如,通过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情商与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自信乐观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学习方法、拓展学习范围等方面入手,着重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以此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激励机制的具体过程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具体是指设置适当目标,通过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起到促进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设置激励目标时,教师需要确保合理有效,且不可使目标难度过高,应帮助学生形成方向感,在其努力之下即可达成。
(二)奖惩激励
奖惩机制,也就是设置奖励与惩罚制度,通过肯定学生、表扬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且可以持续积极参与到学习与各项活动中。而惩罚制度,需要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学生意识到后及时整改,但教师需注意不可打击学生自尊心,应耐心劝告与指导。
(三)榜样与关怀激励
最后,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应以身作则,为学生为人处世提供良好示范。此外,教师需要注重及时关怀学生,应立足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问题、心理状态等方面入手,给予学生全方位关怀,以此真正起到激励与帮助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构建激励机制时,需要明确管理出发点与根本目标,应保证激励机制的纯粹性,以此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针对高中教育而言,其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后续发展,而借助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激发高中生自主积极性,使其认真学习、服从班级管理,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以此不断发展个人综合能力。若成功设置有效的班级激励机制,对加强教师管理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对此,高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激励机制,应以此为基础,通过合理应用最大程度上助力高中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炎炎.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
[2]田小平.高中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新课程(中学),2018(12):238.
[3]张少华.高中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当代家庭教育,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