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钟玲
[导读] 中学德育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观。

        钟玲
        仁化县第一中学 广东 韶关  512300
        摘要:中学德育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观。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够将学生的实际问题及思想问题,完美的统一起来。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德育内容生活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趋势的指引下,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进而有效提升德育假教育效率。
        关键词:初中德育;德育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引起了广泛重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健全的人格,是当前德育教育应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打开新局面,教师必须要立足长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的内涵。积极分析当前形式,实施有效策略,进而促进德育教育成效的显著提升。
        一、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内涵分析
        人文关怀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经过不断完善之后进而推出的一项关怀理念。其具体体现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出人性化的关怀与帮助举措。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全面践行人性化的关怀服务为理念。这不仅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同时从另一角度讲,更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实现以人为本的宏观发展理念的重点思想内容。德育中的人文关怀,相较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其是以初中生为主体。从发展的层面,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通过人性化的德育系统构建,帮助初中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对德育产生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德育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积极支持教师工作。心理疏导其主要依托于学生的心理素养进行德育教育,在良好正确的心理理念引导下,进而完成学生良好品格的构建。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疏导过程中,首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里状况。结合学生在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在疏导过程中做到充分尊重学生,适当给予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学生在思想、品格、信念以及行为等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正确认知。
    二、初中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的实施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人文关怀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教育者应树立起“大德育”的教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的生活化。由德育的根本着手,进行德育教育的深入研究。德育地出现其实质是为了进行各种关系的调整及矛盾的调节。德育教育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引起广泛重视。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与智育放在同等位置。在进行学生知识积累智力开发的同时,也应同样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教育中,教师应多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引导其在生活中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学习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教学有效性。此外,教学实践中,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说一万遍不如做一遍。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才能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内化。传统的课堂知识点讲解,只能使学生短暂地记住知识,很难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经验及主观意识。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初中德育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知识为中心,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束缚。而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并对学生内在心理追求给予重点关注。学校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尊重人性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的教育特点。

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个性、富有创造性的环境,并对学生的需求给予充分尊重,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2、立足实际发现中学生人文关会及心理疏导问题
         中学德育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首先德育工作者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每一名学生的情况不同,其德育的基础有所差异,因此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对校园人文精神进行发现与建立。利用当地的人文特点,树立起校园文化人文精神,从而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者应由学风、校风建设着手,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创设出健康的环境。德育工作者积极配合,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进行丰富的文体活动创设。将德育、智育、体育有机融合,进而促使学生感受多样化教育的乐趣,敞开自己的心扉,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在愉悦的氛围里释放压力,舒缓身心,提升学习动力。此外,德育工作者还应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充分分析。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心理及身体发展的特殊阶段。其知识积累量与身心发展之间的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与精神觉悟的压力。德育工作者应针对这些方面,以尊重为前提进行积极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德育工作要在思想层面给予学生关怀与指导,帮助学生直面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变传统固有观点,变化着看待问题,解决原本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校园中寻求到存在感,同时也能在生活正体现出自身价值。进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德育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在德育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能够促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的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效促进其道德水平的提升,进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动力。
        3、优化校园风气实现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
     校园文化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应积极结合自身的条件,构建良好的校风、学风体系。从而保证学生在文化气息浓郁、学风校风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德育教育的内涵。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校园专栏中,设置文化专栏以及价值观板报。积极组织公益性活动,倡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如,清明节烈士林园扫墓、参与植树节的植树活动等。学校积极利用校园资源,创设心理咨询室。从而为人性化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强有力保障。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体,但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因此在学生品格建设及心理成长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的价值,学校应高度重视初中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差异性的精神奖励及关怀,进而保证学生群体能够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学校方面应高度关注学生,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实施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干预。如,吸烟、喝酒、聚众打仗等不良行为,加强素质培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针对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应督促学生如何趋利避害,降低网络污染的影响。
         结语:初中德育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获得广大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注重学生心理发展,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本着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铭.中学生德育中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实施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8(23)
[2]刘晓峰.中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J].河北企业.2019(38)
[3]郭晓辉.试析中学生德育失效原因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
[4]王建华.浅谈中学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J].科学时代.2017(29)
[5]蒋业华.论德育生态视野下的网络德育[J].学术论坛,2017(46)
[6]杜时忠.初中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