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刚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
前言: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兴趣
引言,顾名思义即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我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住太平洋马绍尔的老太太买了一张彩票,兑奖日期是4月10日,结果他这张彩票中了100万美元。可惜她4月11日9时才发现自己中奖了,老太太凭着这张彩票在马绍尔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10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1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夏威夷的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10日11时。中年人以 100 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100万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1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10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大气的热状况时会提出,为什么早上和晚上日落前的太阳是红色的,而中午的太阳是白色的?在讲地球公转轨道完后会让学生注意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期后提出,为什么我们北半球当地球离太阳最近时(1月初)是最冷的时候,而离太阳最远时(7月初)却是最热的时候?学生听到后兴趣高涨,要求马上给他们解释。我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好下一章”。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趣味性教学,感召兴趣
中学地理是一门富饶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上的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感召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用古诗: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又如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讲述地球自传的线速度时用毛主席的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记忆赤道的周长等等。都能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巧用谚语:如果教师选择有地理性,趣味性的地理谚语穿插在教材的讲授过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引用“一阵春雨一阵暖,一阵秋雨一阵寒”的天气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春秋季锋面雨过后的气温状况,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使获得知识更为巩固;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地理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地区的阴雨冷湿的气候和崎岖起伏的高原地形。
类似这样的短诗断句,地理谚语不胜枚举,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四、联系实际,了解家乡
学生学习地理时一般对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比较感兴趣,那就抓住他们的这点兴趣,多以保山为例来学习一些知识点,或把一些地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保山做比较。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他们学习的东西不是空洞、无用的,而是对他们的生活很有帮助。比如:我讲经纬度的计算是一般喜欢用保山的数据。以保山为例来讲解卡斯特地貌等等。其实,我无论讲自然还是人文地理都会把保山“牵扯”进来。这样学生一般都会很高兴跟我探讨地理知识。
五、利用图片,视频形象直观的展示地理景观
没有什么凭空的讲述比形象直观的展现更让人记忆深刻。很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景观需要给以学生直观的呈现。现在有了多媒体,这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是太好了。比如我讲到热带草原的时候都会给学生放映东非希树草原的景观视频给学生看,学生看到后都无不为其辽阔、壮丽的景象所惊叹,从而感到无比的震撼。这样,学生来兴趣了,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