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徐帆安
[导读] 在学校美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徐帆安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广东 梅州
        摘要:在学校美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美育教学中,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丰富现行美术教学内容、创设美育活动情境、生成自主合作美育课堂,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该文论述美术教学如何找到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培养点并进行若干实践。
        关键词:美术核心素养;课堂实践
        一、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实践价值
        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美术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图像识读即培养学生对作品形象的审美感知、理解和审美领悟能力。实践价值是美术教育始终坚持直观形象演示和示范,尽量避免抽象描述和说理;美术表现即培养学生美术造型表现能力,应用美术知识技能创造美术作品。实践价值是落实学生美术技能和表现创造能力;审美判断即培养学生审美认识、评价和判断能力,能对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实践价值是美术教学各个环节均应贯穿审美诱导,解决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怎样才美的问题;创意实践即美术教学根本目标是实践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实践价值是美术教育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应用知识技能创造性解决情境问题;文化理解即理解美术形象、现象和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美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与文化表现。实践价值是在美欣赏和实践中自觉引导文化内涵并进行文化表现。
        二、寻找多种绘画方式,提高美术表现力
1.课堂实践
        在上小学一年级《蝴蝶的花衣裳》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重视蝴蝶造型的基础上,以单个造型的装饰提出线描知识,让学生掌握用点、线装饰蝴蝶翅膀的方法。先从简单的点线开始,慢慢再过度到面。初期,让学生认识线的特点、运动轨迹、线的指向,让学生明确不同线条的节奏感给人的视觉体验,比如直线给人感觉笔直有力,曲线给人感觉柔和婉转,折线给人感觉迂回曲折等等。然后认识单线和复线的节奏变化,粗细对比等视觉体验以及画面装饰运用的技巧。最后我们不能用死板生搬硬套的方式让学生去记住线描绘画方法,可以从好听的点线名称开始,如“城堡线”、“锯齿线”、“电话线”等等可爱的名字,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先了解了线,再学会如何运用和搭配,先用粗线条再用细线条,用彩色块面收尾,这样一步步的提高低学段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2.深度思考
        将不同材料融入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低学段的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齐,对美术材料的了解也比较少,也因此局限了学生运用综合材料的想象力,造成学生美术表现能力比较单一。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不同使用,或观看视频、或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所以我们在设计校本课程时挖掘了更多可用的材料作为学生创作的基础,给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提供更多的可能。特殊的绘画材料,在课程初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美术教学打下基础。如在小学校本课程中一年级使用的超轻黏土、二年级的彩纸、三年级的衍纸材料等,在高年级水彩课程中还可以使用盐和海绵等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增加画面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三、在欣赏和评价中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1.课堂实践
        在学习四年级课程《画家梵高》一课中,我们选取了梵高的经典作品《星月夜》让学生进行欣赏,梵高先生的《星月夜》中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来呈现作品内容,将充满了变化和运动的星空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整个画面被一股动荡、汹涌的蓝绿 色激流所吞没,卷曲、躁动、旋转的星云赋予了星空灵魂,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是非常经典的一幅画作。我们先让学生对著名画家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借鉴,并让学生于一个美术作品哪些方面成功、哪些地方好,哪些方面、哪些地方存在问题,怎样能够改进等问题进行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美术作品的比较,让学生能够留住对美的体验,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随后我们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眼中不同的星空画下来,最后分小组讨论彼此的作品。通过学生点评、教师点评、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生生互教、师生互教,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相互促进的效果。

学生之间由于个体的差异,对艺术和审美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但他们作品的水平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更加增强了对比教学的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开展,既不会让学生失去参与活动和美术课堂的兴趣,还能够通过讨论、比较,让每个学生对审美的领悟达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
        2.深度思考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引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欣赏时,选择含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或具有强烈美感的图片、实物,让学生进行欣赏。这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各种类型的丰富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进行欣赏的素材,都可以为我们教学使用。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验接触,丰富着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四、游戏教学,使创造独具匠心
1.课堂实践
        在二年级课程《绘画游戏》中,我们就巧妙的运用了两个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开始时展示常见的基本图形,来引发学生对图形的联想,同时让学生看图说出最常用的三种线条:直线,曲线和折线,让学生了解可以运用这三种线条进行画面分割。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在三幅不同的分割画面里判断出较为合适的分割方法,既不单一也不混乱。低年龄段学生更喜爱游戏体验,因此教师设置了看图猜猜的游戏环节,给范例图画的分割模块进行标号,让学生一边联想一边猜,同时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了解绘画游戏这一课的绘画方法。接着又设置了头脑风暴游戏环节,就关于不同编号的形状区域请大家来画一画,请几个学生上台示范或者大家一起在自己的纸上示范,让学生知道一个形状区域是可以有不同的创意联想的,从而归类出人物联想、植物联想、动物联想、建筑联想、食物联想等等。让学生能够打开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去理解想象的窍门。把联想的方向作出一个归类,激发学生灵感,才能创作出更精彩的画面。这种游戏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还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具体事物在美术中的不同表现。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2.深度思考
        在美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养成,很多教师授课
时只是一味地让孩子根据书本上的范本进行临摹,而过分地临摹会导致学生想象力的缺失。这样看似学生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但是做出来的美术作品像复制粘贴出来似的,缺乏个性,也就没了美术的创新,更谈不上生动和灵性。美术是一个需要创新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教学一直都是一种很好的授课模式。一是,游戏教学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这对于师生关系的培养十分有利。二是,游戏教学较为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分析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美术教学加以改进。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为学生创设出适合的教学情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聚焦美术的核心素养与绿色教育[J]. 新课程,2015(9).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3]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3(2).

(本文系梅州市第十届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美术核心素养下年级学段衔接的校本课程方案实践研究”(项目号:MZ1002-MXQ3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