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教学”让高中生物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张亚婕
[导读]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主要环节。

        张亚婕
        (保山市曙光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主要环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的传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教师的教学不单单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发展的人,让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问题是带动这些方面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问题的罗列和设定,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向,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机制。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  问题引导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应该在较好地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理性思维是人们探索生物世界的前提,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能通过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现实世界。科学探究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习,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高阶层次,要求学生通过生物学习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生物科学发展所产生的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说过:“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陶行知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也说过:“只有面对一个问题,才会试图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中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高效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会导。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相互结合的科目,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知识点繁杂,但同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面对内容复杂且多的生物学科,如果一味靠灌输式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不能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因此,将问题引导教学的方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问题引导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的双边进行、思维的共同活跃、能力的全面提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勇于创新。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或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从中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点拨、总结、评价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师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与改善教与学的活动。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浅谈如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兴趣正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有兴趣,自然学有动力,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从而爱上生物。
        生物这门学科,知识点繁杂、多且细,因而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但内容多与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因此,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能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如何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进行生物学探索。
        例如,在学习核酸时,教师可以设问:“刑侦破案中,警察到达现场后为什么要采取现场遗留的指纹、头发、血液、精液、烟头等?”。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可以设问:“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为什么会像你的父母呢?你的有些性状为什么又既不像你母亲也不像你父亲呢?你和你的亲兄弟姐妹都是同一个父母,可为什么你们之间又不同呢?”。


        二、联系生活实际更能引起共鸣
        生物课程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和探究等多种能力,最后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生物。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运用于实践,深刻感受知识的作用。教师在提问时,最好把问题和身边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的内容充满活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活跃度。
        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以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呼吸?”这个问题很普通贴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活动,学生在没有学习知识点之前,可能一时也想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呢?为了活着,为了生存,可具体的是怎么活着呢?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讲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点,学完后,学生也就可以得到答案:我们呼吸是将我们消化吸收后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然后释放出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利用,不呼吸,也就没有能量,没有能量,也就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也就不能活着了。
        三、问题要有层次,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高中生物知识点有些复杂多变,有些知识比较深奥难懂,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问题的度的问题,太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无力感,对问题的思考会缺乏积极性,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畏惧意识。因此问题的设置要化大问题为小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逐一解决。
        四、问题的解决及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反馈
        在基于生物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经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生成以后,教师就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主学习解决、学生间交流沟通、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解决、师生合作学习解决。但不论是哪一种解决方式,都必须尊重实际,与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相符合。
        学生解决问题后,学生的答案,不论对错,教师都应对其主要观点做出评价,给予反馈信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动机。为此,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运用评价的激励效应来给学生打气,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勇气,以让学生以更强烈的动机与高涨的热情参与到探究中来。因此,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是看学生回答的正确还是错误,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全过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正面肯定与表扬,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勇于克服难关,展开更深入更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在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学习状态。随着我们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视,同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更为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具体实际的学习情况,灵活巧妙的运用问题引导教学的提问技巧,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把每个问题都处理得当,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打造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以提升。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才能跟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之星。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
        [2] 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7):62-68.
        [3] 王颖.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52.
        [4] 马铁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教学方法初探[J].学周刊.2016(36):71-72.
        [5] 李红华.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初探[J].甘肃教育.201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