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远
石河子第十一中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石河子市 832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模式要求不断提高。目前,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以便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既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重要渠道,也将影响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摒弃“满堂问”“自问自答”式授课方式,精选有效问题,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中学生具有探究学习的方向,使其获取文本知识、展开独立思考。因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执教经验,探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引言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朗读则是增强阅读效果、给予学生良好学习体验、升华其道德情操的主要方法,通过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帮助学生累积素材、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而就当下朗读教学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拓展朗读教学形式、丰富朗读内容,全面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1现阶段语文阅读教育现状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我们绝不能单纯地将语文课程简单地当作是工具学科。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刚刚接触阅读的时候,能力低、品位差,不了解如何阅读,缺少良好的习惯。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奠定根基,找到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部分教师因为方法单调和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理解语文文章本身的美感,无法形成对文章知识的理解,感受语文的魅力与活力。教师不愿改变,沉溺于传统教学模式,用固定的标准答案封锁学生的思想,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渐渐失去了创新能力。
2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无效提问
2.1教师朗读教学方式偏差
朗读教学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进行阅读教学,但是对于朗读教学的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其在教学中出现一系列不正确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在朗读前没有指导学生预习文章的生词,没有传授学生有效的朗读方法,导致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其次是在朗读教学中,用默读代替朗读,用默读的形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难以深度感知文章内涵;最后,朗读教学活动缺乏合理的设计,缺乏朗读氛围的营造,学生没有体验到朗读的内涵和乐趣,仍是将知识点的学习作为朗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2.2提问较跳跃,学生不理解
在阅读学习中,学生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有的教师问题设置过于跳跃,主要以学优生的进度、理解为准,造成提问针对性不强。并且,在学生作答中,应以眼神、肢体动作肯定的方式,使他们具有回答问题的自信。但大部分的教师更偏爱那些语文基础好、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在提问中也更重视与他们的交流、对话,阅读教学拔高也是针对这部分学生。有时候,其他学生尚未反应过来,阅读课堂提问环节便已经结束了。继而,使阅读教学两极分化现象变得愈发突出。
3简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3.1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营造朗读氛围
多媒体辅助下的朗读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动态化、直观化,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给予学生良好的朗诵体验感,能有效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朗读作品,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内容,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其赏析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丰富文本朗读形式。
例如在《沁园春·雪》的朗读教学中,全诗主要是描绘的壮阔的北国雪景,歌颂了我国优美的地理环境,并将作者心中的壮志豪情和现实相连接,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凭借自己想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壮观景象,无法感同身受,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师可以将“银装素裹、山舞银蛇”的雪景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诗文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词语有了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最终极大的提升朗读效率。其次,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众多优秀的朗读文本,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这些文本进行细致讲解,给学生营造出优美的朗读环境,展示文本的意境,给予学生极强的主观体验,比如在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的教学中,诗中不但有优美的图像美,还有意境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长烟”“落日”这些画面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些意象营造的意境,然后再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大声的朗读,深刻体会到诗中壮阔的边塞风光。其次,想象也是语文朗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语文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同样在《渔家傲·秋思》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中的每一处事物,感受到作者站在壮阔的沙场前,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苍茫景象,然后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再朗读中进行充分想象,让他们也能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烘托氛围,“音乐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们通过心灵对话就能表达含义,音乐更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深度感知文本的内涵,走进文章深处。例如在《黄河颂》的教学中,这篇现代诗描绘了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象,其表面是在标会黄河的壮丽,实际上歌颂了黄河孕育中华大地的博大胸襟,期望中华儿女能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具备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体现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的领会这种情感,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段夜视频,为课文朗读更好的铺垫,然后再播放一段《保卫黄河》《换个号大合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黄河奔腾不息,汹涌向前的澎湃,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澎湃之情,从而更好掌握文章精髓。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极大的起到烘托教学氛围的作用,还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感知。
3.2关注提问层次性,助力因材施教
中学生思维发展、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存在较大不同,教师在阅读提问中,便不可千人一面地进行施教。因此,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注重提问的层次性,这样更有助于“量体裁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使他们获取有益的语言知识,形成审美能力,思维变得更加灵敏、活跃。并且,这也将助力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启发下,迈向自身“最近发展区”。例如,在《三峡》这一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应当使阅读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探究“作者从怎么的视角展开对三峡山水描写的?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末渔歌的作用?体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等问题;让学习能力尚可、阅读理解水平一般的学生思考“作者对三峡四季之景的描写中,哪部分最精彩?”“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三峡的古诗文?”等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应适度调低问题难度,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其思考“本文语言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意思”等。在层次化教学中,使学生展开阅读探索,实现进阶式学习。此外,教师对学生应施以动态评估,确保其处于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学习层次,让他们积极展开问题探索。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课堂提问效率,促进学生开展独立思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语言知识架构,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能力,并将学生视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进而,才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心得体会;促进创新引导,助力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使学生获取文本精华,促进语文教学拓展、具有人文素养等。在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可加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他们变得善于阅读,更加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1]杜金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2]魏月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技巧的有效指导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78):51-52.
[3]王晓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