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梅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六小学 516100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依靠其高效、便捷、多元等特点影响着有关教学活动的未来发展。在全新的数学教育要求下,将信息技术纳入到数学教育活动中已经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接轨,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全面化、科学化发展,以一种更为科学的方式发起数学教育工作。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重新规划数学教育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融合;教学策略
在当前多元网络技术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所指的不仅仅是信息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更包含网络平台、载体、通信资料等多种元素。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导入信息技术,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示当前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数学思维尚未完全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如何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重新规划数学教育活动,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难点问题
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中,依靠多元理论知识与数学运算,学生能够在抽象概念与数学定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进而在解读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掌握并应用数学概念。但大部分小学生缺乏对应的数学学习经验,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配合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差,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完全以背诵公式、记忆教材为主,缺乏深入解读数学知识的能力。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受到学生数学能力的限制,其又无法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分析概念已经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1],在数学教育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技能,帮助其积累理论知识,才能为数学课程的稳定推进提供新的动力。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策略
(一)融合多元展示技术,培养计算技能
学生基础数学技能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未来发展。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数学技能投入足够的重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表现水平。但从当前的教学活动来看,教材对于课堂的主导作用依旧没有改变,在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的过程中,计算练习等单调的数学教育方式依旧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缺乏表现技能、学习复杂理论知识的必要环境。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出不同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在了解当前的教学知识的同时生成新的学习兴趣,向下一版块的数学理论进行跃迁,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表达能力。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加与减》的教学为例,在这一环节,学生开始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开始趋向于复杂。教师可在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中导入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向更高级的数学运算技能发起探索。以5+5+5+5,12+12+12+12等算式的计算为例,问题中的加数完全相同,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的会主动将有关问题定义为“n个数相加”,并利用加法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给出乘法的概念,并利用信息技术给出乘法下有关问题的解答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问题被信息技术通过简单地乘法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调动。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这一板块的设计似乎是有点“超纲”,但在兴趣的支配下,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计算技能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二)发起线上教学互动,培养数学情感
小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灵感,在围绕数学课程1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要求学生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更要积极对学生的技能、素质发起训练,以此来将其培养为思想与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式人才。小学生的思维意识较为活跃,教师可尝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互动、分享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解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新的数学灵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图形的旋转》的相关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引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起互动:教师给出一个长方形,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当长方形进行时,能够得到怎样的图案?部分学生对于旋转的认知停留在平面中,以顺时针和逆时针为旋转方向,此时,所得到的是一个对称的、存在于平面当中的图形。而在利用空间几何知识进行旋转之后,即“围绕某一个边”进行旋转,图形的旋转轨迹组成了一个长方体,平面图案转化成了立体几何,有关教学知识得以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过渡。当学生给出空间图形的有关概念时,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思考问题:当不同的图形围绕某一边进行旋转时,得到的图形又会有怎样的差别?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展示。依靠线上平台的参与,教师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给出有关数学知识及问题[2],进而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
(三)利用网络平台互动,培养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在围绕有关理论发起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利用线上软件平台帮助学生学习并分析有关数学问题,进而确定教育教学方案。在信息技术中,大部分通讯、办公软件都与信息技术相关,教师可将有关平台带入到课堂当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以北师大版教材《统计》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WPS、office等办公软件展示现代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利用信息化技术绘制有关数学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数学计算知识。在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插入、绘图等1方式绘制统计图,并对信息技术平台下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进行讲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实践兴趣。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对应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环节利用信息技术绘制统计图与统计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发起实践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代技术的带动下,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更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依靠学习、分享、实操等多个板块的互相配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水金.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上), 2018(2).
[2]姜素玲. 激发协同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000(034):136-137.
[3]王玉花.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考试周刊,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