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4期   作者:   庄素娟
[导读] 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新课改也随之推出,

        庄素娟
        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新课改也随之推出,其中明确表示将初中地教育重点放在培养中学生地综合素养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明显的培养与提升。所以在此教育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也逐渐被大家重视,同时使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以及品质意识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完善,从而使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取得关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进步与成熟。此篇文章就结合《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出发,探讨现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关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分析。
        关键词:初中;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相互依存
        引言:初中期间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培养是指,现阶段初中生应拥有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同时遵纪守法并正确行使自身的权利,以及积极履行自身的义务是此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由于新课改理念的推出,也将思想道德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此教学中更积极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培育“四有”新人,学生在此期间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使自身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理论发展背景下,逐渐树立起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观。
        一、公民核心素养概述
        公民的主要含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国家也尊重和保障人的权益,所以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公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需要具备心理健康素养,主要是指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及时帮助学生在心理健康与活动过程处于一个良好的的状态,如性格良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以及行为恰当这样良好的状态,这也是学生在此学习期间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第二,具备思想品德的素养,主要是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导下,学生在进行品德行为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以及行为习惯的总体行为。此篇文章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适当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为主要的目标;第三,具备法制意识的素养,学生在此期间,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到宪法与法律规定的行为准则,并主动的遵守纪法与法律,同时学生也须发自内心的对宪法与法律有敬仰,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学生更好地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第四,具备国家认同素养,学生通过在此过程中的学习,及时掌握我国的国情,并且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相关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肯定、赞同、与接纳的情感,其中主要是包括对国家道路认同、制度认同、理论认同、以及公民身份认同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加强教学引领,增强学生公民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期间想要更有效的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增强,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期间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向学生展示鲜明且具体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增加学生的核心素养。世间万物在进入个体意识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形象与直观来得以实现的。所以教师在此教学期间应及时加强教学的引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

同时,教师也需将教育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性质不同,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期间应及时转变以往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自由辩论、情境体验、以及在社会实践等多样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实践及时了解到此学科的知识,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做到自觉将知识、道德情感与能力进行统一,同时也使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得到有效增强。除此之外,也引导了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的培养。
        (二)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现代教育体制深化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自我实践、团结协作和创新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实践活动应具备深刻内涵,要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实质与生活境况,从小事入手,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社会关怀意识。比如在《维护公共利益》教学过程中,在第二课时讲到每个人的责任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身心发展特征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养成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并增强其维护公共利益的信念和决心。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后,教师以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和边防哨所官兵坚守岗位的状态等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向学生讲述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如何履行个人分内职责。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的爱国之情被激发,充分认识到,对于个人来说,扮演好特定的社会角色,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就是为维护公共利益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公共生活中有哪些社会责任?此时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履行职责的重要意义,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也有了独到的见解。
        (三)明确培育方向,升华学生公民核心素养
        在初中教育阶段,明确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法治意识,升华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探究欲望浓厚,思维活跃,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在此教学期间,应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度进行一致化,这样及时掌握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正确理念,并通过此理念进行相应的指导,及时掌握核心素养培育的正确方。教师在此期间以理性的精神带领学生,将正确的法制观念传输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此同时,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涵更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并加以内化。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的发展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两者的培养进行有效将结合。两者互为前提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所以,教师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需积极地从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与能力素养等方面来实现对学生全面综合培养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深刻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程茗.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办法研究[J].读与写(教师),2020(5):0194-0194.
        [2]赵江燕,刘月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20(1):29-32.
        [3]陈立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新智慧,2020,000(006):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