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飞
三原县车站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需要注重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关系,如果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对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阻碍学生各种优秀能力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法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而且实践证明,激励教法的有效应用,也可以存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激励教法;学习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老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导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上课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溜号的行为,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老师可以应用激励教法,促使学生们更好的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来。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 利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应用,实际证明,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灵活的运用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妙语纷呈,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会得到有效改善,更加主动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调味品,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在教学中,美好的语言胜过一切。在语言的带动下,学生们会形成学习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的奠定,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增加鼓励性语言的使用频率,给学生带来更好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的向学生数起大拇指,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的努力老师一直都看在眼力,希望你可以再接再厉。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困难,并且主动的伸出援助之手,对学生说:不用担心,老师可以协助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可以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消除对各种问题的恐惧心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在激励教法的应用中,老师不能过度的对学生进行表扬,避免学生出现自满情绪,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要在学生真正遇到困难或者真正取得进步的时候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激励教法的重要作用,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2 为学生树立榜样
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很容易对某个人产生崇拜心理,然后对其行为进行模拟,榜样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点,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要针对性的为学生树立榜样,利用榜样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各种优秀能力的形成,同时,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老师自己就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由于在校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较多,学生会不自觉的对老师的种种行为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充分的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另外,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课文中的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对榜样的行为和精神进行充分解读,促使学生产生崇拜和模仿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加速学生成长。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内在动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产生向上的动力,促使学生向先进的学习。在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和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就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心理来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或其他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促使他们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进而使他们找到前行的动力。如,在一次口语交际活动过程中,我就曾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梦想,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等等,演讲没有限制和规定,只要学生自由发挥就好。并且,我承诺每位上台的学生都会被奖励一朵小红花。在开始的时候,只有班级中较为活跃的学生到讲台上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渐渐地,我看到了一位平时较为内敛的学生也举起了手,于是我就鼓励他上台说出自己的理想。之后,我还给予他非常热烈的掌声,并告诉他他是最棒的,希望今后能多看到他发言。这样激励教法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励教法在小学语文中的有效应用意义重大,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正面鼓励,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华清.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C].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