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下)   作者:刘利群
[导读]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培养其正确“三观”以及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
        刘利群
        浏阳一中高新区实验中学 湖南省浏阳市 410323
        摘要: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培养其正确“三观”以及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始终关注渗透德育,将德育教育的功能全面体现出来。但是不可否认,当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待完善,从而未能将德育教育的优势全面体现出来。基于此,以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策略
        引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教学手段。从现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德育教育工作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要求初中德育教师给予正确的认知和重视,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持续渗透德育教育。
一、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完善评价工作来发挥德育功能的探究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品行以及学习态度和家庭教育工作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实现家校共育,发挥出教学工作的德育功能,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实现共同合作,并转变家长的传统教学观念,避免采用以成绩为主要的教学思想,而是提升对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关注,还要和学生家长共同合作监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通过家校合作交流会让教师更加全面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而家长所具备的模范作用还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应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完善评价工作来发挥出德育功能,通过开展专业、合理、正确的评价,会让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自身。当教师在开展评价时,实现坚持遵循以激励为主,积极表扬、肯定学生。在关注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还要始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善于倾听学生的个人想法,实现让德育功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升华,积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日常生活所存在的问题来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各项要求、规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在优化完善教学评价时,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目标,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德育目标的设置应设置适宜以个人为出发点,并始终注重和强调个人道德规范的养成。与此同时,要避免整齐划一。这就要求教师依据不同的受教学生,来提出较为适合的要求,像对于品学兼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应合理提升德育要求;对部分学困生来说,教师应掌握学生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消除叛逆心理,并给予其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二、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模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人之一,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楷模。不管是道德与法治教师,还是其他任课教师,都要做好学生的榜样,给予学生身体力行的熏陶,给予学生言行举止上的引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实践是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应用程度的参考标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增加学生社会经验,体验生活趣味,还可以在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中规范和约束自身言行举止,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的培养。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或在活动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将学习知识变成感悟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体验和感受,深化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知。例如,教师讲解《活出生命的精彩》相关内容时,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成为社区环保志愿者、为贫困山区小朋友捐赠衣物和用品、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家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爱好、自行组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组员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比如做家务时,如何分工才能发挥组内成员集体力量,或利用分工突显每个成员的特点,如力气大的男同学搬桌椅、心细干净的女同学擦玻璃等。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力量去温暖身边人,体会生命和生活的意味,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做有意义的事。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互动的良好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思想,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四、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想有效地提升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就要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它们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德育的实效。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课堂教学仍然依靠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机械式地记忆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并发挥其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在学习“守望精神家园”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我国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体现出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需要教师注重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入,积极挖掘教材德育元素,融入生活案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情境和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德育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卓越.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J].知识文库,2020(23):40+42.
[2]高莉.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J].教育界,2020(09):53-54.
[3]杨梅.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华少年,2018(25):2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