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天耕农业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通过对高标准农田的深入理解,从旱区和灌区两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设计方法进行论述,最后提出符合陕西高标准农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陕西;高标准农田;设计
1.前言
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农耕文化的农业大国,农业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耕地面积仅为21.49亿亩,排世界第三位,人均耕地仅1.4亩,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为此在我国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建设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显的尤为重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而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而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也表现在农民的切身感受中。实施过高标准农田的区域,耕地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系数,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大大的得到提高。初步统计,2011—2015年各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亿多亩,项目区农田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亩均产能提高10—20%,如期完成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的中期目标,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增”,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守住“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耕地是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虽然农田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建设好,让“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2]。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可以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创造条件,还能促进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让广大乡村变成“看山望水记乡愁”的美丽家园。而通过以规模化的高标准农田替代碎片化的零散耕地,也有利于提升农业规模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4]。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通过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增强小农户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
2.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的规范要求[3],高标准农田即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耕地。根据多年来本人在陕西的设计工作经验,陕西高标准农田可分为两类:旱区高标准农田和灌区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设计应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为基础,选择相对集中连片、水资源有保障、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和农民积极性高的区域,使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区域主导农业产品实现抗灾能力强、机械化生产率大、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的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3.高标准农田一般设计思路
3.1 旱区高标准农田设计思路
旱区主要以黄土塬、梁、卯、沟、塬组成,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缺乏,属黄河流域,其高标准农田设计以防止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该区域土地平整度相对较低,田块起伏大,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但农业污染(化肥污染和农药污染)低,适宜进行无公害生态种养;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缺乏,不宜发展大规模农业灌溉,应以适当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或者修建集雨设施以保证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用水为主;田间道路以土路为主,宽度2-5m不等,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田间主干道路可进行水泥硬化处理,田间支路可铺设泥结石或拓宽土路面;农田防护工程与生态环境工程应以农田林网为主,防风固沙,林网种植不得选择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树种;科技推广应在本区大力推行,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承包地中进行农业种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带动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总而言之,在旱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以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田间道、完善农田林网和科技推广为主,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增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保证主要农产品实现高产稳产,提高农民耕作积极性,从根本上防止撂荒地。
3.2灌区高标准农田设计思路
灌区高标准农田设计主要以改良土壤、修缮老旧灌区末级渠道提高灌区水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修建田间道路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美化生态环境和科技推广为主,使该区可以实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成为我们粮食生产安全的坚实基础。
4.陕西高标准农田设计思路
高标准农田设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指导性文件,高标准农田设计应根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申报年度农田建设项目的通知》,协助各市县级农业农村局进行项目的选址,对项目区的地理环境、水文气候、地形地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和农业基础设施等进行摸底调查,制做项目区现状图,因地制宜,择优进行规划设计。
陕西省作为中国地理位置的核心,兼顾南北方气候,地形地貌上可分为陕北的长城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渭北旱塬区、关中平原区,陕南的汉中安康丘陵区、商洛丘陵浅山区、汉中盆地和陕南川道区,因此陕西的高标准农田设计极具特色,应根据气候和地形地貌分别进行设计,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于陕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旱区高标准农田和灌区高标准农田进行设计。
对于旱区高标准农田在陕西主要涉及关中平原地区的渭北旱塬区(以旱腰带为主)和陕北的黄土高原区。旱区高标准农田设计应以耕作田块修筑、排水工程体系、农田道路通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4个指标为主,建成以依靠天然降水或引洪淤灌进行农作物生产的高标准农田,保证主导农业生产达到稳产,防止撂荒地出现,稳定粮食生产安全。
对于罐区高标准农田在陕西主要涉及关中平原地区(宝鸡峡灌区、泾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石头河水库灌区、桃曲坡水库灌区等11个灌区和黄河、渭河等一二级阶地区),关中平原区是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自古灌溉发达,陕西的粮食生产基地,属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地区农耕历史久远且农耕经验,但传统的耕作方式以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节奏。灌区高标准农田设计应以基础设施配套、耕作田块修筑、灌溉水源保障、灌排工程体系、农田道路通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6个指标为主,建成具备一定水源条件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高标准农田,保证主导农业生产达到高产,提高粮食产能。
陕南秦巴山区,区域被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分割,耕地分散,地块面积小,植被良好,水资源丰富,属长江流域。高标准农田在该区内主要以改良土壤、修缮塘坝、修建农田堤防和科技推广为主,使该区可以实现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5.结论
高标准农田设计是整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灵魂,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成败关键点。陕西的高标准农田设计在旱区应以耕作田块修筑、排水工程体系、农田道路通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4个指标为主,以试点灌溉工程为辅,发展适宜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灌区应以基础设施配套、耕作田块修筑、灌溉水源保障、灌排工程体系、农田道路通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6个指标为主,重点解决项目灌溉问题,是其成为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
[2]《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
[3]《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农建发〔20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