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乐山分公司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通过工作实践,探索与思考国有企业员工关爱工作从“小关爱”到“大关爱”的转型,以达到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推进员工关爱工作稳步向前,实现企业与员工共成长的目的。
“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这一金玉良言,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得到业界认同。众多具备实力的大型现代企业,竞相关注员工的需求与想法,甚至把员工与企业的共赢相处作为了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国有企业,员工关爱工作自然被提上了管理日程,成为管理的核心关注点。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创新,到现在,国有企业的员工关爱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架构,几乎每个企业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关爱工作实施办法。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员工价值观的多元化,特别是90、00后员工逐步登上发展舞台,成为企业的新生主力军,企业的员工关爱体系似乎进入一种可以预料的瓶颈状态,“小关爱”体系已经不再能满足员工的日益增长的关爱需求,员工关爱工作亟需高点突围,国有企业的员工关爱体系亟需“大关爱”的转型。
一、“小关爱”的高点危机——国有企业关爱工作困境剖析
“小关爱”主要是指拘泥于员工待遇、福利等物质层面需求的关爱体系。以物质层面为关注点,“小关爱”工作的推进曾在关爱体系建立之初,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随着员工需求的多元发展,“小关爱”体系发展进入瓶颈,陷入“高点”危机。
(一)“小关爱”存在先天不足
物欲是人的一种本性,对物质的追求是人类达到更好生活水平的必然途径。因此,将关爱工作定位于物质层面的满足,无疑种下了“小关爱”体系的“软肋”。相对于员工无限的物欲需求,企业的物质投入永远处于有限状态。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义,相对于发展,其他一切工作的投入只能处于边缘地位,企业不会也不能不计发展成本,将一切资金无限投入到员工关爱工作当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员工的物质需求处于无限增长的状态,不可能得到终极满足。有限的投入与无限的需求,注定了“小关爱”工作的先天不足。
(二)“小关爱”固有价值缺失
现代员工的价值观与早期员工存在明显区别。特别是90、00后员工,工作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个成长磨练的平台,一种价值追求与实现的途径,而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为生存而从事的职业不会被留恋,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只有为发展而从事的职业才能保持相对持久。因此,纯粹关注物质的“小关爱”体系,注定了其不能适应员工的“价值需求”。
(三)“小关爱”面临尴尬境地
物质定位的偏失,直接导致了企业关爱投入不断增加,而员工感知不断减弱的不平衡局面。传统关爱体系与员工关爱需求的不匹配,直接影响企业推进关爱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员工队伍的归属性。“小关爱”工作陷入可预料的尴尬境地,企业的关爱工作亟需“高点”突围。
二、“大关爱”的高点突围——国有企业关爱工作转型实践
与“小关爱”相比,“大关爱”体系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突破了物质的单一桎梏,在物质的基础上,将关爱工作创新融入了价值引领、激励导向、成长辅助、身份认可等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元素,为关爱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价值引领是根本
正如一个乐团要谱出好的乐章,离不开指挥棒统一乐声一样;一个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也离不开正确的价值指引,价值引领是促使员工步调统一、形成合力的重要保障。
在员工关爱工作中注入价值引领,即是要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肯定员工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简言之,即是签订“心理契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多元价值观找到引领乐章。
一方面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创新提炼出适应员工需要的关爱理念,并通过大规模文化宣讲的形式,将理念宣贯下去,明确提出企业为员工搭建成长成才平台,员工通过自身努力助力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从思想上明确“共赢”方向,有益于让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在工作岗位上绽放智慧,实现企业与自身的携手前行;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基层工会组织,践行关爱文化。建立“问题从基层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机制;在公司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解决员工的关心与关注的问题,将关爱举措结合到日常管理中,让员工切实感应到公司的关注与关怀,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二)激励导向是基础
合理的激励体系,代表了对员工工作成绩的关注与肯定,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与“小关爱”不同的是,这里所指的激励,在物质基础之上注入了更多精神激励的元素,是对员工能力的充分认可。在奖励体系的搭建上,要注重奖励层次的设定,不仅要对突出的贡献需要进行激励,对小的业绩表现也应当给予鼓励。多维的激励体系,能够让员工从中体会到企业对自己的关注,有利于实现优异表现与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在奖励的条件上,需要做到清晰、明确,让员工可以照章实行,向着激励的目标靠近;同时激励的维度也应该做到尽量广泛,不仅重视工作成绩的激励,还要注视员工团结协作、成长争先、责任奉献等精神的综合激励,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员工关爱体系。
(三)成长辅助是动力
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求职时,将公司作为个人成长与成才提供的平台与渠道,公司为个人设定的发展模型作为了首要的参考因素。因此,积极搭建合理、清晰、有竞争力的人才成长机制,鼓励员工在积极健康的企业氛围里面奋勇争先,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明智选择。成长关爱也成为新时期关爱工作的题中之义。一是提倡主动学习,培育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的观念;二是搭建成长平台,以管理岗位、业务骨干培养为重点,以一线员工普及为目标,开展多层次综合培训,促使员工能力提升;三是制定岗位胜任模型,明确员工成长的方向;四是与高校携手,鼓励员工开展广泛的在职学习。让员工在多维的成长空间里面感受关爱的力量,感受企业的实力与魄力。
(四)身份认证是保障
对员工的关爱还体现在对其“岗位主人翁”身份的认证。员工是企业目标的创造者,也是企业目标的践行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充分“发言权”。一方面,需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员工对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力,实现公司重大管理决策的民主决议。员工是生产经营最直接的接触者,他们对企业的建议具备实践基础与实践意义。身份认证是对员工地位与作用的认可,更是增强员工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三、关爱工作的未来——国有企业关爱工作思考
“大关爱”体系的特点在于有效地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与员工的关爱需求,价值引领、激励导向、成长辅助、身份认可犹如四轮驱动,推进员工关爱工作稳步向前。但是实践中,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关爱工作是一项动态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想适应风云莫测的市场环境以及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关爱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是关键。具体工作推进中要把握好一个平衡点,掌握住两个特性,促使关爱工作慢火升温,方显实效。
(一)把握好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的平衡点
员工关爱工作必须和企业发展、员工需求这两个点保持高度的平衡性。对任何一方的欠缺考虑,都将使关爱工作陷入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企业发展是员工关爱工作的航标,员工需求是员工关爱工作的基准。
(二)掌握住制度的刚性与焦点的显效性
在员工关爱工作的总体部署上,需要做到“大处落笔”,形成规范的制度保障,明确目标与方向;但是在具体落实上,需要进一步细化,做到从小处着手,从员工当下关注的焦点出发,为员工办实事、讲实效。“小处显效”的积淀,终会换来企业浓郁的关爱之花!
作者简介:
潘忠(1968—),男,汉族,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主要从事通信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