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上海 20012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23
摘要:进入5G+AICDE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5G技术的需求或5G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遍布在各行各业。5G融合定位,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应用。位置定位服务(LBS)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定位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基于LBS的需求很旺盛。本文整理了当前应用的5G融合定位技术,指出了后期有待开发的应用场景。本文的工作,旨在为技术人员提供理论支持,为市场人员提供场景开发指导,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撑。
关键词:5G融合定位;卫星定位;定位精度;应用场景
1 概述
按照3GPP的R16标准,5G本身兼备一定的定位功能,即5G自带定位能力,基于5G基站的位置定位服务。当前,尽管5G定位的服务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但其本身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5G定位的精度,存在一定的制约,最好的情况是处于米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5G定位精度的提升,需要其他辅助装备或技术(比如GNSS辅助、众包、高精度地图、SLA服务等),这无形之间增加了定位成本和实现代价。再者,5G定位的应用场景有限,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目前虽然有无线蜂窝、蓝牙、UWB、Wi-Fi、红外等定位技术作为卫星定位的补充提供定位能力,但多种定位技术间缺乏有机的和深层次应用的融合,仅仅解决定位精度或者定位范围等某一方面的问题,缺乏一种能够将多种定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全面的、系统的、层次化的融合定位技术框架,无法无缝解决GPS无法到达区域的人或物的位置定位问题。本文对5G环境下基于LBS技术的定位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用于5G定位融合的辅助技术,指出了5G定位技术有待开发的应用场景。
2 5G融合定位技术
2.1 移动通信网络自身的定位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从2G发展到5G,先后经历了多种定位技术,描述如下:
(1)基于CELL ID的E-CID技术
一般地,每个基站有三个扇区,每个扇区120度,对应一个小区,这样,每个小区就会有一个唯一的识别码(CELL ID)。每个基站的绝对位置(经度、维度)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通过CELL ID来大致锁定用户手机(MS、UE)的位置。E-CID技术是在CELL ID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强型定位技术,主要包括CELL ID+RTT和CELL ID+RTT+AOA等。其中,CELL ID+RTT定位技术是在CELL ID的基础上增加RTT测量,可对附近的三个基站进行距离估算来提升定位精准度。CELL ID+RTT+AOA则是在CELL ID+RTT的基础上,再增加AOA测量,更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
(2)TDOA(到达时间差)定位法
TOA(到达时间)指通过测量多个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到达手机的时间,来计算不同基站与手机之间的距离,并以该距离为半径分别画一个同心圆,再通过定位算法(三边定位算法、最小二乘算法),来估算手机位置。对TOA进行改进,通过测量手机与附近两个基站的信号到达时间差,来计算手机到基站的距离差,即形成了TDOA技术。基于TDOA定位方法,形成了OTDOA(测量到达时间差定位法)、UTDOA(移动终端发射上行测量信号)和E-OTD(增强测量时间差)等多种定位法。
(3)5G定位技术
图1:5G定位技术示意图
根据3GPP的R16定义,5G定位能力必须满足一定的最低要求:对于80%的终端,水平定位精度不高于50米,垂直定位精度不高于5米,定位的端到端时延低于30秒。
2.2 融合定位的辅助技术
5G定位技术的应用,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入一些其他技术进行补充。目前,主流的室内定位技术包括蓝牙定位、UWB定位、WIFI定位、SLAM定位等,相应的技术描述如下:
(1)蓝牙定位技术:蓝牙定位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按照实现原理,又可分为iBeacon基站自主定位、蓝牙网关定位、蓝牙AOA定位等多种定位技术。
(2)UWB定位:
UWB(超大带宽)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UWB能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数百Mbps至数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UWB系统发射功率非常小,通信设备可以用小于1mW的发射功率就能实现通信。低发射功率大大延长系统电源工作时间。而且,发射功率小,其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也会很小,应用面就广。
(3)WIFI定位:
每一个无线AP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MAC地址,并且一般来说无线AP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移动。设备在开启Wi-Fi的情况下,即可扫描并收集周围的AP信号,无论是否加密、是否已连接、甚至信号强度不足以显示在无线信号列表中,都可以获取到AP广播出来的MAC地址。设备将这些能够标示AP的数据发送到位置服务器,服务器检索出每一个AP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每个信号的强弱程度,计算出设备的地理位置并返回到用户设备。
(4)SLAM定位:
SLAM是同步定位及建图,指搭载环境感知传感器等的运动主体,利用环境观测信息估计自身的位姿变化与运动轨迹,同时建立环境地图。按照应用场景分类,SLAM包括激光雷达SLAM、视觉SLAM、视觉-惯性SLAM等多种解决方案。
3 5G融合定位场景开发
5G融合定位的应用场景众多,比如在企业服务领域,5G融合定位可应用于智慧商场与大型超市、智能生产与制造、仓储物流、电力能源等行业;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5G融合定位可应用于智慧交通与公共枢纽、医疗养老、博物展览、矿井、隧道、地下管道等行业。尽管如此,5G融合定位的应用场景,仍需进一步的开发。这里,探讨部分应用场景。
场景1:水泵定位
水泵的类型有多种,用途广泛,比如城市道路广泛分布的消防水泵、用于抗洪抗旱的抽水水泵、居民用水的输送水泵等。可移动的水泵,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具有不同的用途,这类水泵,需要进行定位管理。一方面是出于防盗的目的,方便水泵的追踪与破案;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监测水泵的工作状态和流向。
场景2:情侣相互定位
情侣之间的相互定位,是年轻人一直期待的业务,既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又能实现“防患于未然”的安全保障。开发该类业务,需事先规避法律方面“泄露用户隐私(用户位置)”的风险,因此,在开通业务前,需要情侣双方签订业务开通协议。位置信息仅限于两人知晓。情侣相互定位只是该类业务的一种应用,可进行扩展,比如夫妻相互定位、父母与子女相互定位、家庭成员多方相互定位、项目团队多方相互定位等。
场景3: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定位
与情侣相互定位的业务不同,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定位是单向的,即只有监护人才能知道被监护人的位置,被监护人对定位信息无感。该类业务,一般是被监护人没有行为能力或被限制了行为能力,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监护、年轻人对老人的监护的监控等。
4 结束语
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应用,5G融合定位不可避免也会伴随新的挑战,比如室内的高精度地图尚未普及、室内的地理信息和定位信息以及个人位置的私密安全性如何保障、toC的定位是否存在法律风险等。后期,将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研发新的定位技术,更进一步降低定位的代价,提升定位的精度。其次,基于现有的定位技术,实现已确定的应用场景,巩固现有技术方案的价值。第三,广泛开展市场调研,进一步开拓市场,开发更多更贴近用户或企业的应用场景,让更多的用户从科技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江.基于井下WiFi(5G无线通讯)矿用人员定位系统的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12).
[2]昌飞.北斗+5G室内外融合定位技术的应用展望[J].集成电路应用.2021(01).
[3]姚海敏;陈建华.基于高精度地图及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的车路协同应用实践[J].测绘地理信息.2020(12).
作者简介:
廖振松(1979-),男,湖北仙桃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高级通信工程师,从事边缘云计算、车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