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探讨 史明刚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史明刚 王苏芳
[导读]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各类工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洛川县水利工作队  陕西洛川  727400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各类工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水资源储量短缺,匮乏的水资源以及日益恶化的水环境质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社会快速、友好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远超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生态破坏事件频繁发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其直接影响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本文就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水土流失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当今和未来水土保持服务和努力的方向。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根基。水土保持学科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在水土流失规律、特点及变化趋势,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水土保持,以信息化推动水土保持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水土保持目标考评管理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服务于时代发展。
        1水土保持特点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具有学科专业性,涉及许多如土壤、林业、农业等学科。二是地域性,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土地流失状况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三是广泛性,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生态建设等诸多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协调并支持,齐心协力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生态建设。四是群众性,水土保持不仅需要各个国家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治理。
        2水土保持区划的研究方法
        总体区划方案采用“分级、分区、分类”的思想。首先确定分区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自然环境特点筛选出分区指标体系;然后采用自上而下的逐级分区方法,将研究区水土保持红线进行三级分区。水土保持红线分区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插值、空间聚类分析、矢量化处理、空间叠加分析、分区边界调整等。首先利用空间插值和空间聚类分析对分区指标数据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然后采用要素矢量化处理和空间叠加分析技术,根据各级分区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水土保持红线进行逐级分区;最后根据其他分区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对分区边界调整,并确定各级分区命名和编码方式。
        3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
        水生态是源,水土保持是本,两者息息相关,水土保持是水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水生态保护主要是通过江河湖库和地下岩层将多余的水源进行地表拦蓄以及地下储存,并且对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治理与恢复,形成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利用;水土保持主要是通过土壤和植被拦蓄地表径流和涵养水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概念和功能上分析,进入河道之前的汇流面属于水土保持领域,而进入河道形成水域之后的保护属于水生态保护。按照水土保持措施分类,能够改变微小地形,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的梯田、山坡截流沟、沟头防护、拦沙坝工程、侵蚀沟治理工程、沟道蓄水池、溪沟治理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皆属于水保工程措施;以栽种植物为核心理念的生物措施,通过建立防风固沙的林带、推广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草原地区围栏封育等技术措施来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耕作措施就是通过等高耕作、保土耕作以及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坡度、增加地表覆盖、截留降水、减少水土流失,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水生态保护制度,包括征收水资源费、制定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区划地表水功能等。管理部门各司其职,林草部门做好人造林和生态林的养护工作,推进和落实退耕还林计划,对草场、草原加强管理,农业部门要联合水利和国土资源部门,加强高标准农田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由于水资源的污染、过度利用和配置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过度开采水资源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湖泊干涸、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入海水量减少、河口淤积,加之污水排放不当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据调查,在我国七大水系中,大部分河道、水库和湖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河道污染率最高,甚至超过42%。另一方面,水土流失的持续恶化也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河道水库淤积、沙尘暴肆虐。由水土流失带来的径流和泥沙不仅是一种面源污染物,而且也是有机物、重金属、磷酸盐以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主要携带者,会给水体水质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影响。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也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4城市城镇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的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20%,到2010年飞速增长到47%,现在更是已经达到60%。城市越建越大,城镇越建越多,伴随而来的是高强度扰动地表,挖填土石方,占压河湖、水系,破坏原有植被,开挖土石料,倾倒废弃土石渣,引发并加剧城市水土流失,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又导致问题日益突出、矛盾不断加剧。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在大连、深圳等城市开始了城市水土保持探索,现在面对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成千上万城镇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保护问题,社会发展亟需水土保持学科的支撑。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城市水土保持标准、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城市水土保持与环境绿化美化的结合、城市水土流失规律与预测、水土保持监测等成了新的研究热点,拓展了水土保持学科领域。
        5水土保持治理的防治对策
        5.1重视绿色建设
        运用网络监测自动化优势,结合水土管理工作,将发生病害的自然工程率降低,进而适应信息化模式,使人与自然相处融洽,顺应自然变化的新型观念作为前提条件,设立三层防线,在实施治理工作时,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其他三层防线的计划;增强“修复生态+综合防治”的执行力,三层防线。把水电、国土、自然环境等其他部门的科学技术、资金投入进行合理配置。
        5.2责任制和追究制落实
        要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执行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责任机制,明确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管理单位的责任以及潜在污染单位的责任。对于政府主体管理单位的责任划分来说,需要明确不同政府管理责任主体的责任管理界限,实现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发挥出良好的责任执行明确性和顺畅性优势,防止存在责任执行中的“扯皮”问题,形成多部门不管的情况,促进有关管理行为落实的效率保障。
        结语
        可以说,缺乏水资源管理,不重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适时制定长期有效的水资源保护计划,对主要的供水资源进行水质检测,定期监测和排查水质变化情况,加强特殊区域的重点治理,此外,要开展和实施湿地系统的保护工程以及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修复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做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适量开采和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质监测与分析、防治水污染等。
        参考文献:
        [1]张云昌.论我国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任务与对策[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0,5(1):1-7.
        [2]魏开湄,侯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J].中国水利,2018(23):79-86.
        [3]蔡萌.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3):32.
        [4]张秀玲.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规划问题探究[J].珠江水运,2020(3):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