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电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现今5G通信网络已经呈现了毫秒级的网络延时、以及超高密度的链接等多种新型特征,依据制定的3GPP标准,针对5G通信网络的独立部署以及非独立的部署组织网络架构进行了有效研究和分析,与此同时还分析了5G承载网络的需要,并且提出了建设时需要遵循4G和5G融合的承载方案和建设网络原则,进而保护了投资,为运营商们5G网络承载技术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5G通信承载网络;技术研究;方案
我国在近些年发布了《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并且提出了,我国将建立成为并完善覆盖陆、海以及空的国家有关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然而如今的5G网络技术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且制定5G启动商家使用服务的具体标准。
5G 综合承载网络组网需求和构建方案分析
5G网络技术时代将会出现很多新的业务需求,比如mMTC、智能驾驶等等。5G通信网络技术是一种复杂的融合、许多业务统一承载的网络,尤其是针对新型的网络构建、宽带以及很多种SDN新技术引进,对现有的综合承载网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主要体现有下面几点要求:
(1)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流量归属,回传协同的需求方面比较明显,与4G网络技术比较,满足新业务的有关部署需要通过5G网络技术构架部署移动边缘计算(MEC)。
(2)随着2G、3G网络退出历史舞台,大带宽的有关流量需要,网络管道更需要统计复用多归属需求明显,无论哪一项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商用模式,都需要从建设成本以及投资效益去进行综合分析,且考虑技术方面前后的兼容性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针对5G承载网络的需要,3GPP给出了4G和5G一张网络、统一融合承载实施方案。
(3)新业务的需要,针对5G网络新业务、低时延以及大宽带等需要,为了保证网络宽带资源的高利用率,支持统计的复用多归属已经是建设网络的基本前提。
(4)5G网络技术一部分核心功能进行下移,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部署,这个需求基于以下三层(IP层)的功能被下移到汇聚层,与此同时还可以引进SDN新型的路由网络技术,比如PCEP和Segment Routing等提高路由的效率,从而增强网络技术的智能性。
(5)5G网络技术架构革新比较明显,承载网络需要全面的支持。
5G网络架构基于SDN技术将进行控制与转发功能分离,使用网络逻辑切片的方式支撑云化业务、低时延业务以及IOT业务,将会实现前回传网络技术之间的协同,满足多样化的业务承载需要。
5G网络技术中,BBU被划分了两个功能实体分别是CU与DU,假如DU和CU两个功能实体使用的合设的部署模式,网络技术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前传与回传。假如这两个功能实体按照分设场景的部署模式,商业界对承载网进行较细的划分,可以将整个网络分为三部分。
(1)前传网络技术:5G网络技术时代,AAU-DU之间被定义为前传网络技术,AAU 与DU 之间的前传链路采用CPRI 或eCPRI接口。采用CPRI接口时,链路带宽预计提升至100 G以上,目前已有厂家支持1×100GE接口;eCPRI为基于分组的前传接口,支持统计复用,结合RAN的重新切分,提出了多个Split选项,相比CPRI带宽预计降低10倍左右,目前已有厂家支持1×25GE或2×10GE接口,前传时延要求小于100 us。
(2)回传网络技术:在组网络形态上面可以将CU到5G核心网CN之间的网络定义成回传,假如CU云化部署,那么CU宽带会取决于管理DU的数目,回传网络在流量和组网络设备上面都具有很好的收敛性。
(3)中传网络技术也可以称为二级前传网络技术:无线业务云化,CU与DU进行分离。针对中传网络,网络宽带以及可靠性的要求比较高,收敛性和回传网络相类似,在网络技术架构时候需要按照回传网络基本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与设计,所以从承载技术方面分析,IPRAN网络中传和回传承载根本没有差异,且CU还可以部署在DU实体设备之内,还可以集中云化的部署,是为了简化运维,中传还可以和回传进行相统一的承载组网,不需要单独建设中传网络,进而增加网络架构的层次。
5G网络技术对无线网以及综合承载网都提出了很高的需要,行业界对后续5G承载网络怎样建设做出了不同的假设与分析,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技术的论证。综合承载网络自身是一张具有综合承载的精品网络,国外的主流运营商家在5G承载网方案时候也是优先选择综合承载网络技术。作为网络的运营商,具体选择什么制式构建网络可以根据具体点的需要、技术以及成本等综合方面因素考虑。这篇文章主要针对5G承载关键技术进行讨论。从不同方面网络构建进行比较,提出可以建设一张可以融合承载、可持续进行演进、并且具备高等级别安全服务能力和与SDN网络技术进行结合、性能超前的未来网络作为目标,并且融合新的技术,并且推进承载网络的演进。
参考文献:
[1]李韩宾.5G通信传输网络的建设策略分析[J].电子世界,2019(24):55-57.
[2]傅强.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