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039
摘要:都江堰灌区计量用水工作从2002年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灌区水管单位管理的430处制口中有363处安装了计量设施,对都江堰灌区供用水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都江堰灌区计量用水工作开展的背景、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都江堰灌区;水资源;计量用水;水价
1.都江堰灌区概况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都江堰灌区现有灌面1131万亩,多年引水量近104亿m3,有力地保障了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眉山、乐山7市38个区(市、县)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需要,极大地支撑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灌区人口占全省的26.3%,农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2.3%,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3.6%,国民经济总值占40.2%,都江堰灌区成为我省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同时也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之一,中国西部和全省主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是四川最具有区位优势和经济潜力的地区。
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为272.9亿m3,其中当地水资源量100.69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36.9%;过境水资源172.22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63.1%。过境水资源中,岷江上游水资源144.25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52.9%;边缘山区水资源27.97亿m3。尽管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当地水资源年人均占有量仅406m3,属于极度缺水区;计入过境水资源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71m3,也大大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3166m3的平均指标,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的34%,属中度缺水区。
此外,岷江作为都江堰灌区的主水源,径流年内变化不均。5~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78.6%,其中6~9月主汛期约占全年径流量的57.8%,枯水期11月~次年4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21.4%;最小月径流一般出现在2月,仅占年水量的2.0%,1998年2月曾出现平均来水流量仅为82.2m3/s的历史最低值。当地水资源不足,而岷江水资源年内分布的不均,将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和季节性缺水,成为扩大水资源供给和提高灌区水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此推进灌区节约用水、推动灌区计量用水势在必行。
2.都江堰灌区计量用水工作开展的现状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2002年4月印发了《都江堰灌区计量用水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实施计量用水的工作要点:①加快量水设施的规划、建设;②完善支渠以下用水管理机构;③制定灌区的用水定额;④制定“计量用水”的水费收取及管理办法;⑤灌区水利自动化建设。
灌区各制口工程量水设施得到了完善,灌区各水管单位管理的430处制口,有363处安装了计量设施,其中45处计量设施具备在线监测以及数据传输的能力,这为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严格计量用水打下了基础。每年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定期对全灌区各管理处量测水工作进行水文资料整编、审核,确保数据准确、可靠。目前,全灌区生活、工业及生态环境等非农业供水已实现供水计量;农业供水计量在人民渠二处灌区已建立起来,并按照“基本灌面配基本水量,超计量加价收费”的方式执行“两部制”水价。
3.存在的问题
(1)农民用水户粗放的用水陋习短时间难以改变。农民用水户长期形成的粗放的用水陋习不会因计量用水工作的实施而改变。特别是近年来灌区大部分地区实行农业水费财政转移支付后,农民用水户用水不再缴纳水费,水资源的价值没有体现,成为了“廉价”商品,更不利于纠正用水陋习。
(2)受田块分布的限制。在田块分布上,灌区大部分地区农田的灌溉多是一条渠道灌溉多个田块,渠道在作为灌溉用水通道的同时,也是田块排水的通道,因此这种“串灌”加之渠道是灌排两用的实情,对于统计每个田块实际的用水,以及合理分配输水损失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灌区渠系复杂。都江堰灌区渠系复杂,渠道之间相互交汇,互为补给,且均为灌排兼用的渠道,虽然灌区各管理处在支渠口均设置了量水设施,但因此产生的水资源重复计量难以扣除,加之跨县、区支渠、斗渠等众多,且地下水、回归水难以统计,边缘山溪来水尚无计量设施,难以分析某一个量水断面来水的构成。
(4)供水结构不单一。随着都江堰灌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灌区供水结构已由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转变为非农业供水持续增长的多目标供水结构。供水结构的转变,导致量测水断面供水结构的多样性,加之农业供水随气候、土壤墒情、作物种植结构、作物生育期等因素的变化而在不同年份、不同时段耗水各不相同,难以准确分析农业供水量的占比。
(5)缺乏必要的经费。计量用水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计量设备作为基础支撑。对于末级渠系还未配套的农民终端用水户,计量设施更是少。另一方面,计量设备购买和维护费用几千上万的不在少数,单靠水管单位自身筹钱建设和维护将是不可能的。
(6)与地方水务部门协调的问题。按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规定,灌区水管单位的管理范围为支渠口以上的部分,支渠口以下则属于地方水务部分管理的范畴,计量用水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在地方水务部门的支持下才能取得进展,如何开展?如何协调?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7)缺乏足够数量的基层水利工作者。计量用水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受政策限制,各水管单位、地方水务部门进人很难。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导致计量用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特别是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对于基层用水管理,尤其是农业用水的管理,难以逐一指导,用水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
4.建议及措施
(1)加大宣传的力度。都江堰灌区的建设发展与当地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行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方针,促使政策、资金应当向包括末级渠系改造、农村终端计量用水、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等方面的基层水利事业倾斜。
(2)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各水管单位应当加强原有职工专业技术水平的培训,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技术多面手,熟练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良好驾驭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这对搞好计量用水工作,推进灌区水利事业大发展至关重要。
(3)积极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基层用水组织形式,它充分体现了“民建、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灌区用水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计量用水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正常用水秩序的管理、计量设施的维护、末级工程整治、用水计量以及缴费意义深远。
(4)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目前灌区支渠口及以上的渠道重要制口设施已设置量测水设施,但具备在线传输能力的仅占很少一部分;支渠口以下量测水设施有待完善,灌区计量用水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应一方面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量测水设施的设置,推进计量用水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配套建后管护经费,确保量测水设施良性运行。
(5)加大灌区量测水研究。目前用水计量工作均为对某一个量测水断面进行水量统计,重复计量和供水结构不单一等困难难以克服。目前现有的遥感技术已能对一个区域的作物种植面积、种植结构、作物腾发量进行准确测量,因此应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加强灌区量测水研究,重新构建适合都江堰灌区特点的量水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