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摘要:在游憩需求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休闲式的购物正逐渐发展为购物型的休闲。南京东路步行街作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其游憩服务效亦应辐射周边街道网络。本文探索了南京东路周边街巷系统建成环境特征,试图为南京东路步行街游憩系统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游憩;南京东路;辐射空间
1研究背景
1.1都市人的精神需求与消费型游憩方式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物质财富及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都市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膨胀,精神上难以得到安宁和释放。购物消费是发展历史较长并深受都市人喜爱的主动式游憩方式,传统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购物,而在当代,体验式的消费已成为购物消费的重要形式。休闲式的购物正逐渐发展为购物型的休闲。
1.2南京东路步行街游憩环境亟待调整升级
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随着城市发展,南京路从外滩开始自东向西不断延伸,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华商业第一街”。近年来,随着电商的不断冲击,实体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南京东路很多老字号如第一百货、永安百货等被倒逼加快转型步伐。在这些老字号改造升级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一整条商业街的升级前景。
2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及现存问题
2.1改造背景
南京东路的前身是花园弄。1855年,在今西藏中路以东湖北路以西建成第二跑马场,时称新花园。1863年,花园路扩建成为租界交通主干道,俗称大马路或英大马路。1875年,该路拓宽,商业日益繁荣。1917年~30年代,以四大公司(新新、大新、永安、先施)为代表的大型环球百货公司相继开张,众多商业公司纷纷落户。1989-1990年间,南京东路进行了局部改建,通过改建沿街立面和内部经营活动来刺激商业发展。1992~1994年间,南京东路改造全面展开,调整功能结构和土地利用,对南京东路南侧街坊进行房地产开发,期望通过南北向街道与北京路生产资料商业街、福州路文化街、金陵东路商业街组成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的“丰”字形商业网络[1]。1999年南京东路步行街建成,在步行街中间设计了“金带”休闲活动区域。步行街兼具了商务与展示的功能,并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 [2]。
2.2南京东路现存问题
(1)有限的辐射范围
南京东路沿街建筑是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商业以沿街“一层皮”为主,周边小马路环境较差,小摊贩充斥,游客“望而却步”。相关调查显示南京东路的销售额并不高,游客大多在街上穿行游览而非进行实质性的购物行为,这种游览行为又不能充分渗透到两侧尤其是北侧街巷,联动外滩带及苏州河区域。南京东路相当于充满活力的“大动脉”,而周边的支马路作为“毛细血管”却不能有效的起到疏导作用。
(2)有限的消费水平
图2上海十大商圈消费者青睐度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各大品牌都陆续在网上开出旗舰店,实体店的功能更趋向于商品展示而非实际销售。根据上海市商圈经营调查报告分析,在上海市内各大商圈中,消费者青睐度最高的是徐家汇商圈,南京东路商圈仅排在第五位,客流量虽大,消费额却很低[3]。
3南京东路北侧街巷建成环境特征
3.1用地性质
南京东路步行街北侧西藏中路—河南中路段为居住用地,多为老旧住宅,主要分为混合式住宅、传统里弄和改建小区三种类型。混合式住宅是沿街商铺上的住宅。居住条件很差,阁楼、夹层多,居住户数也多,建筑面积小,无独立厨房、卫生间。传统里弄的住宅多为石库门,居住条件与商铺混合型类似,阁楼、夹层多。改建小区内居居住环境有所改善,有一定的公用空间和绿化面积。进入街巷内部的人流多是居住在此地的居民。
3.2交通环境
1)轨道交通站点
南京东路步行街地铁站拥有地铁1号线、2号线和10号线。地铁2号线,10号线在南京东路步行街地下穿越,其中人民广场站三线换乘,为南京东路商圈引来大量的客流。地铁站口都分布在步行街上,北部街巷没有出站口。而从人流来看,这些客源也并没有分散到步行街两侧街巷。
2)公交线路
南京东路步行街北部街巷的公交站点主要分布在学校(北京东路小学分校)、写字楼和政府办公用地附近,多为通勤使用而非为南京东路步行街旅客分流。
3)停车场、停车位数量
南京东路步行街北部街巷调研范围内没有大型停车场为游客停车服务,多为小区内部停车。
综上,从整个交通环境来看,步行街北侧街巷的交通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居民和通勤人员,而游客多是通过地铁轨道交通的方式直接到达步行街内部。
3.3业态
南京东路步行街北部街巷地块内物业以商铺和居住为主,弄堂里也有一些由住宅改建的商铺。其他业态包括教育机构、商务办公和酒店等。牛庄路与宁波路上几乎全为机电五金类店铺,类型单一。天津路上主要分布生活用品店铺,呈混合业态。其他纵向街道分布有便利店、棋牌室等饮食娱乐场所,呈混合业态。因此,北侧街巷的业态以生活型为主,分布较少量的纪念品店铺,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区及里弄居民。
3.4街巷风貌
图3南京东路步行街北侧街巷业态分布
步行街北部街巷的历史格局基本保留完整,空间肌理清晰,建筑风貌具有典型的里弄石库门风貌。与步行街建筑相连纵向街道浙江中路及福建中路的沿街建筑保存完好且具有典型性的海派文化特色,尤其夜景更为迷人。但是从南京东路到牛庄路方向,街道综合品质逐渐下降,特色建筑减少,失去游客吸引力。
4闲暇时代南京东路水平辐射空间未来发展猜想及改进策略
南京东路周边街巷具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价值,然而这些资源并不能吸引游客进入参与,其深层的原因是游客及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囿于其地块、业态性质甚至管理开发模式,文化资源并未转化成有效的游憩价值。作为城市中重要的RBD中心,南京东路理想辐射范围应呈圈层状向外发散,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种来探寻城市文脉的延续,南京东路应当促进都市文化旅游、推动消费层次多样化。
5南京东路辐射街巷未来发展意见及改进策略
(1)历史文化传承延续
在南京东路辐射圈未来的发展中,街巷空间应积极整合利用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及政策财政等资源,激发商业活动和游憩活动,注重街区历史文化的保护。
(2)重要街区整体形态风貌设计
作为城市景观的导航者,规划师应当看到整个街区未来的风貌。建议对现有社区居住环境进行整治,强化里弄入口特征,商铺型住宅一层界面打开或做成半通透式橱窗。除此之外,建筑天际线、色彩形制的调控、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穿插与隔离、里弄入口的开放与封闭、街道绿化等方面的改造也要着重考虑。
(3)塑造特色产业链
南京东路周边街巷街巷缺乏场所精神,导致活力缺失。尽管里弄建筑和生活对外来人员充满吸引力,但街区的封闭隔离使得这里并不适合游憩活动的产生。依附于南京东路商业环境,周边街巷或进行整体地块性质改造或调整商业经营结构,塑造特色产业链来激发游憩活动的产生。
结语
通过周边支马路的改造升级,南京东路的辐射圈层才会更加完整。现有的北路京国际装备制造业服务贸易街区、福州路文化特色商业街、福建路中华名品特色商业街、云南路黄河路特色美食街已然形成,大的骨骼框架已经存在。但如上文所说,“毛细血管”的疏通才能真正启动商业圈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俞晟,何善波.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2003,(04):10-15.
[2]阮仪三,关镇南,周澍临.保护风貌,更新改造——上海南京东路改建规划[J].建筑学报,1993,(01):6-10.
[3]吴毅雄.政府参与下的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