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应当以“美育教育”为核心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陈鑫
[导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仪征市文化馆  江苏省仪征市  2114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的根本是“以文化人”,这就需要用“美育”教化大众,达到文明和谐的目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美育”,良好的美育教育是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担负着重要的“美育教育”职责。过去一段时期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重视“美育教育”功能的发挥,没有将该项工作纳入工作细节,以致于文艺活动缺乏“美育教育”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文化馆应当主动担当作为,提高“美育教育”意识,提升“美育教育”服务水平,努力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关键词:文化馆;美育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强国;群众文化
        绪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恰逢机遇也直面挑战,如何推进文化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当下一个重要课题。美育教育,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休戚与共,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人们对美育教育的认识不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人并不太理解何为“美育教育”,也就导致人们不重视美育,也不关注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美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应做好美育工作,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他说:“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文艺宣传舆论和文化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进一步诠释了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事业的核心要义。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文化馆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文化馆行业应当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发挥好国民素质提升、艺术普及等美育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应把握“美育教育”的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教授”,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我们从深层次理解,所谓的“美育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教育”,而是更广义、更宽泛的。“美育教育”是以思想品德为核心,也是行为习惯、言语表达的规范和自觉更是思想和本体的有机统一。一般来说,通过艺术来塑造和培养一个人的“美”,这个美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可以美化心灵,学习艺术是美育教育的途径之一,但绝不是美育教育本身。艺术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实现美育,但并不是所有的美育课堂都能让人富有“美育素质”。因此,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文化馆行业要从源头做好“美育教育”工作,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美育功能”。文化馆、文化站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场馆优势,把“美育教育”贯穿公益艺术培训和文艺活动当中,让更多群众走进文化馆,接受艺术熏陶和“美育教育”。


        二、群众文化场馆要发挥“美育教育”主体作用
        群众文化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文化现象,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看出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生活的精气神和价值理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人情有很大差异,从一首歌、一段词、一场舞就可以窥探出一个地方大致的文化涵养和文化状态。文化馆是各地群众文化的聚集地,反映了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各地文化馆在繁荣地方文化上有着重要的责任,因此群众文化场馆发挥“美育教育”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传统思维和固定模式导致我们没有深入认识“美育教育”的多维度含义,也就导致普通大众不重视美育,更不知晓何为“美育”。从长远发展来看,社会应当形成这样的理论共识: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其社会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意识,是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修课,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必须重视社会审美教育性。
        三、“审美教育”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有着丰富的近代奋斗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们的民族进行了“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文化和文明在更高层面上的总结和浓缩,行善、向善、尽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24字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当代中国人对文明和文化的不懈追求。“审美教育”是一个新型名词,但是它的核心要义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都蕴含了丰富、深奥的为人处事的哲学和世界观。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也形成了基本的“美育观”。文化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与群众联系紧密,人民群众也享用着这块阵地的巨大“红利”。因此,要切实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文化馆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为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建成“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四、群众文化应为“美育教育”主动作为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也可以定义为审美教育的公共机构设施,这也就是说明文化馆在“美育教育”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过去的传统思维是文化馆只是群众进行娱乐、文艺演出的活动场地,这种定位肯定是片面的。因此,写好美育教育这篇文章,发展好具有“美育教育”内涵的群众文化势在必行,文化馆行业和文化馆干部职工要主动作为,担负起这一光荣的使命。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推进“美育教育”上面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美育教育”服务效能。
        总之,实践好和发展好“美育教育”关乎到每一个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进度。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它和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新时期,文化馆(站)要切实把握前进方向,顺应时代之需,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恰当好处的融入“美育”,用精品文艺作品歌颂美,用精湛技艺塑造美,用生动实践展示美,让美育的种子在人们心中扎根,结出文明的果实,绽放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15(9).
        [3]王国维.《人间词话》.
        [4]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肖正礼.现代群众文化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