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1010219870319XXXX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解决地基承载力、控制地基沉降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桩基础在具体工程应用中,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以提高成桩质量,为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桩基础;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工作,在实际施工期间会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施工技术,而桩基础施工技术是一种最重要的技术,通过对该项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因此,要加强对该项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满足应用需求。
1桩基础施工技术的优势
1.1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
通过对桩基础技术的应用,地基可以有效承受多数高层建筑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在竖向的荷载,单独竖向桩基具有较大刚性,在荷载及自身重量影响下,建筑工程地基在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沉降问题,这能够提升建筑工程在应用期间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1.2能够实现对基岩的固定
桩身从软质基层中穿过,而且能够实现对基岩的合理固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此时,表面土层会以自然方式沉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桩基础图层下部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和抗震性,因此,不会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被轻易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建筑工程在应用期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使建筑工程在长期应用期间,不会发生坍塌、倾斜、变形等各种不良现象,以免建筑工程发生坍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1.3具有较高的单柱层面强度
单柱在实际应用期间的侧面强度高,可以实现对自然灾害造成力矩荷载和水平荷载进行抵抗,这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使其能够满足应用需求。正因为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期间具有上述各项优点,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我国主要使用的桩基础施工技术及其要点
2.1 静压桩基础施工技术
所谓静力压桩技术主要指的是借助静力的作用来对重型的机械以及桩自重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反作用来使预制桩能够深入到土体内部,由此来实现桩基础施工的最终目的。根据建筑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施工成效而言,静力压桩技术具备较强的承载力,同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性能也比较好,其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水平,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不必要损失的出现。但静力压桩技术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适用范围的限制,静力压桩技术的应用情况仅仅是土质比较松软的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区域,土质较硬的区域使用该技术很可能会破坏当地土层的结构,对土体产生极大的负面。以上所介绍的振动沉桩技术以及静力压桩技术是桩基础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技术,当前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很广,针对其优缺点需要进行合适方法的选择。
2.2 振动打桩施工技术
振动打桩技术也是常见的一种桩基施工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动机等机械装置的振动作用将桩基打入土层,以此达到稳固地基的目的。振动打桩施工比较简单,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经济性较强。
2.3 人工挖桩施工技术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将钻挖机和人工施工作业相结合进行桩基施工,不但能充分利用机械设备,还可以确保开挖深度符合要求,从而使桩基嵌入深度更加精确。同时,在桩孔调整中不需要使用泥浆,因此,施工过程不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有一定的环保性。应用这一技术时,对选择的钻孔设备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钻孔设备通过压力分层锚使螺栓均匀平稳地受力,以达到分散施工压力的结果,使钻孔工作效率更高,并且具有保护孔壁的作用,最终达到低成本、提高高效率的目标。
3桩基施工技术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以某工程为例,用地面积约 9 307m 2,其中,塔楼 2 栋,整体设置 4 层地下室。项目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基坑占地面积约9 190m 2,支护周长约 390m。桩基础采用旋挖灌注桩,桩径为1.2m、1.5m、2.2m、2.4m,共 145 根,持力层为中风化持力层,桩身混凝土等级为 C45。旋挖机拟采用 1 台 360R、1 台 520R,支护桩施工完毕后根据现场场地及进度情况增加 1 台 360R 型号以上旋挖机。
3.1轴线、桩位测量复核
进行钻孔施工前,需要按照设计图中的桩位做好测量放线工作,采用全站仪确定桩位,在桩位点打入木桩或钢筋桩,埋深 300mm,桩上定出桩位中心,并用“十字栓桩法”做好标识,同时加强保护。会同相关人员,对桩位和轴线做好测量复核工作,并且做好复核记录,在确保轴线复核准确后进行钢护筒的埋设。
3.2护筒埋设
旋挖桩机钻孔 1~2m 后,使用旋挖桩机将钢护筒打入桩孔内,护筒长度为 1.5m,采用厚 4~6mm 钢板制作,护筒外径以大于桩径 200mm 为宜,护筒上端应高出施工地面 0.3cm。为了避免地表水沿着筒壁从外侧渗入,护筒外部和原土之间需要采用黏土进行分层填筑并夯实,在夯实中需要避免护筒出现偏斜。
3.3钻孔施工
钻机就位且泥浆制备合格后进行钻孔施工。在钻进过程中,每次进尺深度需要控制在约 60cm,钻机要保持轻压慢转,并且放斗要平稳缓慢,尤其是开挖到地下 5~8m 时,要不断用控制盘控制钻孔的垂直度,若有偏差,需要对其及时调整。另外,需要确保钻斗和桩位的中心重合,避免孔斜和桩位偏差情况出现。成孔前,需要对钻头直径以及磨损情况做好检查,施工中对钻头磨损超标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成孔中,按照试验桩的施工参数进行施工,设置专职记录人员对成孔中相关参数进行记录,如钻进深度、地质特征、机械设备损坏、障碍物等。
3.4钢筋笼施工
钢筋笼的起吊应使用扁担起吊法,将起吊点设置在钢筋笼上部钢筋和主筋的连接位置,并且确保吊点对称。吊到孔口位置时,采用套筒机械进行连接。在钢筋笼下放过程中,钢筋笼应对准孔位,确保钢筋笼垂直、缓慢地入孔。钢筋笼入孔后,要缓慢下放,不能随意旋转,如果遇到阻碍要停止下放,查明原因并处理后才能继续下放,禁止高提猛落和强制下放。在钢筋笼下放过程中,需要确保技术人员在现场监督,采用吊筋对钢筋笼的桩顶标高和钢筋笼上浮等问题进行控制。钢筋笼安装到设计位置时,通过检查并且合格后,使用支撑架来对钢筋笼进行在孔口位置固定。
3.5灌注混凝土
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从漏斗口边侧将混凝土灌入导管内,不可一次放满。拔管时,要准确测量和计算导管埋深后方可拔管。导管埋深不得大于 6m,且不得小于 2m。混凝土面快到钢筋笼下端时,为防止钢筋笼上浮,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入钢筋笼时,应保持较大的导管埋深,放慢浇筑速度,当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后,应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埋深(不得少于2.0m),以增加钢筋笼在导管底口下的埋置深度。混凝土浇筑到和距桩顶距 5m 时,可以不再提升导管,待混凝土浇筑到设计标高后一次性拔出。混凝土浇筑至桩顶时,应保证浇筑的桩顶表高高于设计标高 0.8m,以确保凿除桩顶伏浆后的混凝土桩身设计强度符合要求。最后一次拔管时,需要确保导管缓慢拔出,以此防止孔内上部的泥浆被压入桩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土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增强施工管理以及控制内容,有效的增强建筑施工中桩基础的稳定性。在后期的施工过程当中,应当不断增强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防止在后期的施工过程当中出现施工中断的不良现象,另外,还需要对所设定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将要出现的问题或者超出预想范围之外的一些意外性问题做好预防以及应急方案,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融入较为先进性的桩基础施工技术,在进一步保障施工质量的过程当中,优化人类的居住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蔡雄波.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论述[J].居舍.2019(06)
[2]彭景林.试析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9(01)
[3]王海山.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