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策略下的居住建筑空间设计 张锐峰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张锐峰1 张睿2
[导读] 摘要:近年来,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领域蓬勃发展,通过提升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增强建筑整体气密性等方式对建筑能效提升的节能贡献率潜力挖掘空间已非常有限。
        1.亚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0;2.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10
        摘要:近年来,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领域蓬勃发展,通过提升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材料的热工性能、增强建筑整体气密性等方式对建筑能效提升的节能贡献率潜力挖掘空间已非常有限。相关研究表明,在建筑方案阶段以空间节能设计为切入点对建筑的平面形式、空间形态、空间组合形式等进行相应的限制,能够通过降低建筑负荷实现建筑用能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是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热舒适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节能策略下的空间设计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节能设计;建筑空间;空间设计
        1 建筑设计空间的原则
        1.1 多功能
        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外界对工程施工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建筑拥有基础功能,还需要根据大众的实际需求对功能进行扩充、完善。室内空间属于人们休闲生活工作的主要活动地区,应该考虑用户的空间的使用需求,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要对空间进行功能扩展,当下建筑住宅可以配备书房、客厅、浴室、餐厅等补充功能区间,还可以在办公建筑区域增设茶水厅、休闲单元。另外,对建筑空间开展多功能设计应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灵活完成空间元素匹配,丰富建筑空间功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1.2 合理性
        在建筑空间构成元素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空间内的居住体验,为了使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感,应该根据建筑空间结构,合理的完成方案设计,以此提升建筑空间利用率,在保证建筑空间设计精准合理的前提下,分析建筑设计要点,考虑位置空间大小以及建筑内部结构对空间设计形成的影响,尽可能的提高自然采光面积,增设自然通风渠道,合理的设计室内空间,在美化内部空间的前提下,通过自然通风采光的科学配置,使建筑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3 美观性
        设计人员进行方案设计期间,需要合理的应用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保证建筑结构可靠、稳定的前提下,使其拥有良好的观赏性,满足大众对赞助的审美需求,建筑作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需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同时,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必须考虑到建筑在空间视觉方面的效果,并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搭配,使建筑空间可以拥有良好的体验感[1]。另外,需要做好装饰工程设计,科学的使用建筑空间元素,将周围环境与空间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1.4 实用性
        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主要居住地点,属于特殊的功能性设施,因此在空间构成元素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拥有多样使用功能的需求,在保证空间美观的同时,还需要让建筑设计能够在施工技术的作用下,提升建筑空间的实用性,使建筑空间能获得最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在设计环节中需要根据建筑结构分析建筑设计结构,考虑大众对建筑功能方面的需求,在设计环节中保证建筑拥有良好观赏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实用性。
        2 节能策略下的居住建筑空间设计要点
        2.1 厨卫空间设计
        在住宅空间设计中,节能策略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厨卫空间,室内通风和绿色材料的应用中,其中厨卫空间设计是最常见的应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住宅空间设计应科学合理地规划厨卫空间布局,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达到节能减排的根本目的。例如,在北部的住宅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大多数厨房和浴室彼此靠近放置,并且厨房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蒸气,因此需要科学的设计。

着重于厨房和浴室的位置,厨房和浴室的设计,通风,以确保油烟能够通过房屋的外窗或排气管及时排出[2]。另外,如果北部建筑物的洗手间有外窗,则可以设计排气管以确保冬季通风,以确保室内新鲜空气。南部气候相对潮湿,因此需要使用明纬设计,以确保良好的通风,减少异味并使用自然光。
        2.2 加强环境特征分析并充分利用既有环境资源
        结合既往低碳建筑设计经验可知,导致低碳建筑设计质量提升受限的主要原因为:设计人员在前期资料收集环节中,并未全面收集环境资料,进而导致环境利用欠合理。为避免出现上述状况,在开展低碳建筑设计时,应注意充分做好前期阶段的环境特征分析,根据分析成果,实现对既有环境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在前期资料收集工作中,可按照如下模式收集环境特征信息,并实现环境资源与低碳建筑的合理整合:第一,多途径、多渠道收集环境信息。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资料包含地理位置、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为确保环境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设计人员可采取互联网+实地勘查+项目资料联合收集模式。通过互联网这一路径,收集与建筑项目所在区域周边建筑信息、既往建筑设计方案、水文气候信息等资料;经实地勘查,获取真实准确的自然光线、地理位置等信息;从项目资料中筛选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将所收集所有信息汇总,并从中筛选出可用信息,作为低碳建筑设计的参照依据[3]。第二,确立可行应用方向。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设计人员可通过对建筑项目环境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确定既有环境资源的可行应用方向。就太阳能这一自然环境资源而言,设计人员可按照控制低碳建筑冬季采暖能耗这一要求,设置10%~30%的太阳能利用率标准,通过增加窗户数量、扩大窗户面积等手段,实现自然资源与低碳建筑的整合。
        2.3 重视低碳建筑材料作用并合理选择材料
        近年来,新型低碳建筑材料种类逐渐增加。但就我国当前低碳建筑设计状况来看,这类建筑设计在低碳材料利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原因为:一方面,部分设计人员缺乏系统化的教育(低碳概念、低碳设计方法等内容),其对低碳材料重要性的理解不足;另一方面,新型低碳材料的更新速度较快,而设计人员材料方面的知识储备更新速度较慢,进而影响低碳材料在实践低碳建筑设计中的运用[4]。基于上述状况,可按照如下模式,优化低碳材料的应用质量:在设计低碳建筑时,可根据各设计要点的特征、设计要求,从现有低碳材料(包含最新低碳材料)中选择适宜类型,以体现建筑的低碳、环保、节能特征。就低碳建筑基础部分的设计工作而言,在选择混凝土制品时,可优先考虑如下低碳材料:第一,混凝土空心砌块。该材料的双排孔容重、单排孔容重参数分别为1400kg/m3、1200kg/m3,相对含水率参数为40%,传热系数参数为2.97W/(m2•K)。第二,砼空心砖。这种材料的容重等级处于800~1400kg/m3水平,干燥收缩率参数、相对吸水率参数范围分别为<0.060%、≤40%。第三,混凝土砖。这种由砂、粉煤灰、水泥、废渣等原材料制成的低碳材料参数为:吸水率处于6%~10%水平;密度等级处于500~1200范围,抗压强度等级则为Mu10~30。
        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能策略下居住建筑空间设计要立足于实际,全面考虑建筑物的位置与气候条件等,同时要认清节能策略的应用意义,明确居住建筑空间设计的价值与问题。从厨卫空间设计、通风设计、材料使用、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及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节能策略的应用效果,扩大适用范围,将节能策略的作用彻底发挥出来,突出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促进建筑空间设计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阳.张守君.宋时欣.基于建筑节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探讨[J].居业,2019(03):62.
        [2]姬晨晗.浅议公共建筑中庭的绿色节能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06):55-56.
        [3]路大壮.王津红.张路.丁 元.东北建筑夏季降温节能设计方法探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40(11):23-26.
        [4]徐蕻.许正佳.朱姗姗.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5):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