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群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将会释放大量水化热,进而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质量。结合具体工程,分析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并对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温控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施工
引言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高层建筑物和构筑物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想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高层住宅的重要性越发突显。高层住宅的施工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施工过程中对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品质。
1高层建筑项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
同普通混凝土施工相比较,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量大、施工情况复杂等特点,而且此类构件往往对结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量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在施工中防止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而产生裂缝,一旦产生裂缝,会对后期的建筑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经过专家论证后,明确施工流程,强化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最大程度地防止裂缝的产生。
2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现状
2.1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力量有待加强
我国目前的施工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材,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认识到设计图纸上各个柱、梁、箍筋等处细节加密节点的重要性。管理人员一旦有所忽视,就会出现施工人员漏放、少放钢筋的情况发生,这就会影响到施工质量,给安全带来隐患。而施工人员,大多由农闲时的农民工组成,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在施工操作中,不能按相应施工规程进行操作,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2.2高层框架房屋施工人员技术素质相对偏低
我国建筑行业很少对工人进行培训,更谈不上有效地技术培训了。施工单位对工人培训缺乏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建筑技术水平较低,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高层框架房屋施工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施工质量控制手段落后,容易给工程留下严重的隐患等。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3.1浇筑前施工准备
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前,须合理布设冷却管。冷却管尺寸为2mm壁厚,32mm外径。利用套丝作为连接转弯和直管的接头,安装过程中,应合理运用麻丝和防水胶带,确保接头无渗漏水现象,具有稳固性。130cm为冷却管与管的距离,将第一道、第二道管分别布设在距离地基顶部150cm与底部150cm处,150cm为两管的水平间距。此外,其进出水口应比混凝土面高出100cm左右,同时,将流量调节的水阀等装置安设到出水口位置。在钢筋支架梁上安放水管网,并把水管和横梁紧紧绑扎,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水管出现变形或接头松掉。待安装完水管后,即可进行通水检测,保证水流通畅,且不会出现渗漏情况。核心筒筏板等3块为本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范围,根据工程量实际情况,为保证浇筑过程不间断,具有连续性,所需车辆类型为56m(臂长)臂架泵1辆;车载柴油泵4辆;混凝土罐车25辆,每泵5辆;混凝土运输车10辆。
3.2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按照施工要求,依次将5台泵排开进行施工分层浇筑,待完成西侧条基浇筑后,整体向东推进,并浇筑核心筒及其他区域。混凝土振捣施工中,可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按矩形(500mm×500mm)的间距布设振捣点,避免漏振。振捣过程中,严禁钢筋被振捣,导致混凝土流动,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振捣棒和模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cm。当混凝土初凝前,需及时进行二次振捣。根据本工程现状,可基本确定16.5h为混凝土初次凝结时间。因此,在完成浇筑之后的第12h便可开展二次振捣作业。经大量实践证明,二次振捣对于混凝土抗裂性能至关重要,可有效增强混凝土密度,提高其抗压强度,避免裂缝出现。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指派专人对各项施工流程进行随时检查,尤其是模板、支架等位置,应避免出现变形、位移等现象。一旦发生上述问题,须马上暂停浇筑,并做好处理。本工程施工在1月和2月,浇筑温度较低,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而言,必须做好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不得在5℃以下,应控制在12℃左右。由于该工程混凝土倾落高度在2m以上,因此,可采用串筒法进行浇筑输送,防止出现混凝土离析问题[1]。此外,还要将竖向短钢筋焊接到混凝土表面钢筋上,基础顶的标高控制点以短钢筋顶部为准,并做好混凝土表面收面平整度合理控制。当浇筑到顶部之后,须及时抹压表部,并将网片状钢筋压入混凝土表面,避免混凝土开裂。
4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
在水泥水化热作用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增高,由于施工气温在0℃~8℃,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将会导致温度裂缝大量出现。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1)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须合理控制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尽可能做好保温工作,防止出现混凝土温度在5℃以下的情况[2]。2)分层法施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法进行施工,一层一层浇筑,直到顶部。3)混凝土养护施工。在本工程中,核心筒筏板、外框柱下条基础为此次浇筑的重点,为避免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可采用2种方法进行温控处理。(1)保温养护。通过养护方式,在完成浇筑施工后,做好混凝土表面保温、保湿作业,一般情况下,可将塑料薄膜铺设于其上,或铺设彩条布等,保证覆盖时间充足[3]。待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一般也须先覆盖浇筑、振捣的部位,随后向后进行一步一步覆盖,保证覆盖面积满足施工要求。(2)冷却水循环降温。为了合理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也可通过冷却水循环降温的方式达到温控效果,这种方法可将其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下。该温控措施须进行混凝土表面2周养生,在此期间必须随时检查养护效果,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4)加强温度监控。为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度在合理范围内,必须做好温度监控工作。一般可采用无线通系统进行测温点平面布置图的准确绘制,并做好所有测温点的编号,数据采集时间定为30min/次,并向云服务器传送。通过这种测温系统,可以实时看到混凝土温度变化状态,并进行温度差值曲线图的绘制。当温差在设定值以上时,便可自动发出预警和提醒[4]。待浇筑完混凝土之后,混凝土水化热反应在3~5d时便可到达峰值,随后会逐步下降。根据温测情况,可以合理选择温控措施,保证能够准确控制温差,提高温控效果。
结语
随着建筑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化的施工工艺,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开裂问题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必须重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选择,做好混凝土浇筑施工,采取切实可行的温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温度裂缝,才能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保障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权宝,杨长春.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9,26(10):157-158.
[2]刘心忠.建筑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综合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9(10):311+81.
[3]张银山.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0):196.
[4]王欢.简议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地产,2019(1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