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2200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主要就桥梁基础灌注桩发生断桩情况常用处治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断桩原因;断桩后处理方法
一、断桩的原因分析
1、测定标高错误。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现象形成夹层断桩。特别是钻孔灌注桩后期,超压力大或探测仪器不准确时,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深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
2、导管埋深过大。
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深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
3、卡管
卡管现象也是诱发断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工配料(有的机械配料不及时校核)随意性大,责任心差,造成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工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造成断桩。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断桩的重要措施。
4、坍塌
因工程地质情况较差,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时重视不够,有甚者分包或转包,施工者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在灌注过程中,井壁坍塌严重或出现流沙、软塑状质等造成类泥沙性断桩。这类现象的断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较为严重。而且位置深、难处理,是导致工期延期及经济上浪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5、突发原因
导管漏水、机械故障和停电造成施工不能连续进行,突然井中水位下降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断桩。因此应认真对待灌注前的准备工作,这对保证桩基的质量很重要。
6、施工原因
由于导管下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软件充填。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由于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桩身出现空洞体。未采用“回顶”法灌注,而是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
二、断桩的常用处治方法
1、原位复桩
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超声波检测出的断桩,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此种方法效果好、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可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缺陷数量等因素选择采用。
2、接桩
为保证工程质量,停止混凝土的浇筑并提前拔出导管。确定接桩方案,首先,对桩进行声测确定好混凝土的部位;其次,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确定井点降水-开挖-20#素混凝土进行护壁,护壁内用钢筋箍圈进行加固。挖至合格数处利用人工凿毛,按挖孔法混凝土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浇注。
3、桩芯凿井法
这种方法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即边降水边采用风镐在缺陷桩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的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此方法日进度缓慢,如遇到个别桩水处理不好、降不下去,更是困难重重,导致质量、工期、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4、补送结合法
当打入桩采用分接连接,逐根沉入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顶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的不足,另一方面补打的整桩可承受地震荷载。
5、纠偏法
桩身倾斜,但未断裂,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6、扩大承台法
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结构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桩基承台的面积。
①桩位偏差大。原设计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结构要求,可用扩大承台法处理。
②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担上部结构荷载。
③桩基质量不均匀,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为提高抗震能力,可采用把独立的桩基承台连成整块,提高基础整体性,或设抗震地梁。
7、确定强度
在断桩发生时,应立即派专人检查断桩的程度,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果在灌注时发生断柱,应该立即将钢筋笼取出并清除已经灌注的混凝土,然后重新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基本的灌注,并检查存在的问题,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出现。重新浇筑断桩时应该准确处理,重新浇筑过程中不可出现之前问题,否则耗时耗力最后于事无补,根据当时工程质量问题、地址问题、环境因素等对灌注加以严格把控。
8、及时挖掘
根据断桩的位置,如果离地表较近,列如5m之内,勘测好周边地质没有任何问题后,可以进行挖掘,将混凝土清理掉,并且将钢筋笼处理干净,然后重新填好。如果不深不浅,勘测地质,如果地质问题比较严重,那么可以将混凝土管进行衔接。
三、断桩的预防措施
1、对桩截面抗拉强度进行验算,保证材料质量及用量,保证截面设计强度
①由于并不是所有的桥涵设计都经过专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尤其地方道路工程中的中、小桥,在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冻胀力对桩身的危害作用,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必须保证桩身强度。
②每m3混凝土用量一般不低于350kg,配比实际标号一般应超出设计标号10%~15%。
③对于所用钢筋,使用之前一定要做力学性能实验,严把质量关,质量不合格的钢筋严禁使用,对于钢筋的焊接工艺,需要焊条级别,一定要坚持标准,按规范去实施。
2、严密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前,把一切灌孔的设备工具都准备齐全,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尽量缩短建筑时间
①导管的分解长度应便于拆装搬运,并小于导管提升设备的提升高度,中节一般为2m左右,下端可加长至4~6m.
导管内壁光滑、顺直、无局部凸凹,各节内径应大小一致,偏差不大于±2mm,应严格控制拔导管、拆卸导管时间,拆卸导管时间不应大于15min,能缩短尽量缩短时间,一旦开始灌注,决不能中途停止。
②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严格控制塌落度,应保证在18~22cm之间,骨料尽可能选用卵石适宜粒径为0.5~3.0cm,使最大粒径不大于4.0cm, 混凝土初凝时间不早于5h,如果必要,需加入一些外加剂,以延长初凝时间。
③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置一般应大于2m,最少也应小于1m,最大不应超过6m,埋深太大将不利于导管的提升,也给导管内混凝土的下降增加阻力,拔导过猛容易将导管拉断,另外,还会使导管在混凝土中埋深过小,易使泥浆涌入底口。
3、防止导管或底口进水,加强隔水设施
①导管在灌注混凝土前应进行必要的水密承压实验和接头抗拉实验,严格检查接头是否严密,焊接是否破裂,及时及早的进行修补。
②应计算好首批混凝土的用量。即满足足够的埋深,同时又要充满导管,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连续性。
4、防止坍孔
在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观察施工水位,观察护筒四周是否渗水,在水中钻孔桩施工中,因河流汛期,注意测量河流水位,如发现水位差降低,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孔内水头高度,要注意不要让孔口震动过大并尽量减轻孔附近重量。
5、多余浇灌及接桩
为保证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上应多灌一定高度,一般为0.5~1m,在初凝后终凝前挖除。但还应保留30cm以上,以待接桩或承台施工前凿除。接桩时,将多余部分混凝土凿除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方可接桩。
四、总结
桥梁基础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引发的后果相当严重,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备用方案。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规程,加强监督检测,才能避免质量事故或把质量事故降低到最小限度。
严把钢筋材料的进料关,严格焊接工艺要求,严格按照科学的操作规程施工,断桩因素是可预防的。
对已出现问题的桩基、断桩查找原因分析准确后,应掌握详尽而准确的现场资料,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制定安全可靠而经济的处理方案。
我们应该不断累积经验,使工程质量有足够保障,新技术有待开发,传统技术有待改进,不断创新,推陈出新,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英杰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6期
[2]张明、金畅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控制 长春工程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5、(4):22-23
[3]工程创优与常见问题防治
[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LG/T F5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