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难点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3期   作者:毛伟政
[导读] 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评价和评估正处于可操作应用的初级阶段
        毛伟政
        茂名市环境技术中心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评价和评估正处于可操作应用的初级阶段。判断淡水、海洋、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等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线、因果关系、破坏程度的技术方法和经济评估方法不完善,标准化、规范化评估不足。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数据库的建设、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的综合决策与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价的综合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还可以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价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环境损害识别与评估的技术难点
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难点
引言
        不合理地开采自然资源和随意排放有害物质是造成环境损害的主要原因,并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土壤侵蚀、荒漠化和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难迅速恢复和扭转。为了保护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环境保护逐渐受到关注。为了补救环境损害,首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和条例采用专业评估和鉴定技术,了解环境损害造成的损失,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查明和评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面临许多挑战,必须加以有效解决。
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1.1环境基线确认
        环境基线是评估环境污染和环境损害的重要基准,也是查明和评估环境损害的重要先决条件。在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之前,它没有受到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是环境基线。在确定和评估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之后,根据受损害的生态环境与环境基线数据之间的差异评估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历史数据、比较区域数据和环境标准是确认环境基线的基准。
1.2因果关系判断
        确定环境基线的目的是了解销毁前的环境状况,并协助评估环境损害的程度。与此同时,必须分析损害的结果,以了解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能够判断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性质,从而确定责任。作为因果分析的一部分,主要侧重于相似性分析、迁移途径分析等。相似性分析是确定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常用方法。许多污染因素的综合作用往往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造成了不利后果。将污染因素纳入自然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识别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在长时间孵化的情况下,复杂的污染因素和广泛的环境污染,例如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作为相似性分析的一部分,需要应用广泛的技术工具。在相似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迁移途径分析有助于研究污染来源与环境损害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污染来源并验证迁移途径,以确定污染环境行为对环境损害的影响。移徙途径分析适用于评估和确定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有助于获得关于移徙途径的信息。在空气污染评估中,通过分析迁移途径很难判断,证据收集困难,工作效率较低。
2、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总体思路
        生态环境损害可能会根据受损害事件和物体的不同行为单独或共同损害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生态服务功能。环境因素通常包括空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海水和沉积物生物元素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境、生物或系统的特性或过程,包括材料的流动、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在具体的环境损害情况下,破坏生态环境或自然资源不仅会降低向人类提供的服务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因此,美国内政部《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条例》中对生态服务的定义不同于上述以人为中心的生态服务的定义,强调生态系统的功能,因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前者强调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旅游和娱乐利益,而后者则强调生态系统作为各种生物的生境和为各种物种提供生境服务的功能。它不仅评估生态系统的供应、管理和文化服务,而且评估整个生境。环境事件可能同时或单独影响环境功能和服务。在评估本身中,人为减少环境功能和服务是不合适的。必须从整体上看待生态系统,应将环境或生态系统特有的生物指标视为恢复目标,并制定恢复计划。只有在恢复计划不可行的情况下,才选择受损害的主要环境介质和/或生态服务功能作为评估对象,并采用数值量化方法进行评估,以尽量缩小因方法固有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评估结果之间的差异应评估受损害的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的可恢复性,如果在此期间发生损害,还应评估补偿性恢复替代办法的可恢复性。应当从经济、技术和恢复措施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3、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新思路
3.1构建完善的法律机制
        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机制,支持建立标准和标准化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中,受害者人数较多。与此同时,各种环境类型之间存在差异,往往是长期存在的差异,而且很难评估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机制,澄清证据要求,起诉应对环境损害负责的人,处以行政罚款,制定明确的污染者赔偿规则,并向受害者提供赔偿。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机制,帮助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财政手段、社会保障基金和环境税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和投资于环境保护有助于减少环境损害的影响。2020年,环境和环境部与各部门合作,就推进环境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改进了环境损害赔偿要求的适用规则,并作为环境损害评估进程的一部分,目的是在有关领域专家的参与下,确定环境损害的现实情况,利用先进技术,获取相关信息,获得全面的环境损害评估报告,并切实反映。
3.2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需要逐步建立完善
        虽然美国早些时候制定了评估自然资源损害的技术框架,但技术规格主要涉及陆地、国家公园和海洋生态环境,而日本则主要制定了环境健康风险的判断和赔偿标准。目前,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状况,废水排放过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暴露的历史危险废物的倾倒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非法采矿和建筑造成的环境损害一再被禁止,环境损害种类繁多,错综复杂。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环境数据库,中国对环境的基本研究相对较少 落后于污染物检测和毒性鉴定技术,而且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得不到法律承认的情况下。 这导致建立一个技术方法体系无法满足环境管理和环境司法的实际需要。此外,缺乏评估生态环境损害的技能和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导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的供求矛盾。应结合中国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实际工作需求以及环境科学和工程等基础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完善环境损害识别和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建设。
结束语
        总之,环境损害评估进程有助于了解环境污染与环境损害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其性质和责任。在确定环境基线、判断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技术困难历史数据、对照区域数据和环境标准可以作为环境基线数据,但有明显的局限性。在性别分析和移徙路径分析方面也存在差距和不足。为了提高环境损害评估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并采用创新技术和更准确的评估结果,以便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伟,石春.技术与法律交叉视野下的环境污染因果关系证明规则[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36(1):92-96.
[2]唐小晴,张天柱.环境损害赔偿之关键前提:因果关系判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8):172-176.
[3]龚雪刚,廖晓勇,阎秀兰,等.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土壤基线确定方法[J].地理研究[J].2016,35(11):2025-204.
[4]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S].2016.
[5]陈璋琪,陈秋兰,洪小琴,等.大气污染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基线确认方法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2(4):136-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